《我的认知之路》
个人创作《我的认知之路》版本序号0.6.2.7,修改日期:2022年6月30日
序:
我想给你拥有超能力,如同福尔摩斯头脑灵敏的超能力你信吗,不论你是否相信在前4部分就可以获取这种超能力。
目录:
1 反思,超能力的第1个组件
2 元认知,超能力的第2个组件
3 结构化思维,超能力的第3个组件
4 输出,超能力的第4个组件
4.1 词汇的魔力
4.2 输出与输入
4.3 意骇言简
4.4 强编译
4.5 组装你超能组件,构成认知循环
5 认知快速进化,超能升级(7/1)
5.1 认知进化的3种方法
5.2 支配复利
6 技术性怀疑,超能升级(7/2)
6.1 排除法
6.2 事实与感觉的区别
6.3 逆推
7 "认知三阶",超能升级(7/3)
7.1 "听我讲"
7.2 为什么这么讲
7.3 还剩什么没讲
8 模块化思维,超能升级(7/4)
7.1 控制变量法
7.2 拆解任务与问题的手段
9 差距,超能升级(7/5)
8.1 认识到彼此差距从而形成观察
8.2 成为出色的人
10 耐心,超能升级(7/6)
10.1 耐心的价值
10.2 延迟满足
10.3 成为变量
11 注意力管理,超能升级(7/7)
11.1 关注圈
11.2 能力圈
12 结束语
13 附录
改变世界请从改变自己开始
——甘地
第1部分:反思,超能力的第1个组件
认知的起源是反思,相信大家都犯过一些错误,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处境里,为了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所以需要反思 这个认知能力。
在编程领域,反思如同计算机程序运行遇到异常"生成错误日志",帮助程序猿迅速定位故障代码位置从而解决问题。
因为错误日志与反思是相同的,甚至可以说错误日志就是人把反思的特性复制到计算机系统里,反思具有3个特性:
1即刻记录
即刻记录指的是,你犯了错最好马上把你犯错的事情写下来,用笔和纸还是用手机打字或录音等手段进行记录。把犯错起因,犯错的过程、犯错的结果都复盘一遍,至少一遍。举个例子:
你上台演讲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却忘了拉裤链而露出红色的内裤,观众指着你的裤子窃窃私语,原因是你演讲之前因为紧张去了趟卫生间却又忘了拉裤链……
在结束开头糟糕的演讲后,你立刻掏出手机对着备忘录写到:"2022年5月29日 上台演讲忘拉裤链导致演讲氛围不好,下次上台前我应该对着镜子或用手检查一遍裤链是否拉好、鞋带……"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有一个前提,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直面自己的错误并想方设法改正它,有的人选择忽略它,即便问题就摆在那,不会自动消失。
经过记录环节后的反思,你的大脑会更清晰,再次上台前你总会想起自己记录过的尴尬,很难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你已经意识到原因。
即刻记录同样能延伸到其他方面,比如学习、厨艺、健身等。
触动点
即刻记录,除了必要的错误日志,还可以用于记录你的灵感和触动点。
灵感,倘若你有什么的好的想法,应该立刻中断手上的事情,用工具记录你的灵感,即便是在洗澡,你该做的是擦干手打开手机备忘录把灵感写完,完成后再重新洗。你的灵感像是萤火虫一般,假使你没有在它停靠的刹那伸手抓住,那么灵感就会扇着翅膀飞走了甚至再也不会有第二次。
我有写作需要,灵感真的太重要了,《我的认知之路》的细节正是使用一个又一个灵感拼接的
触动点,你在看视频阅读或听讲座,偶尔会遇到一些触动你内心共鸣的片段,同样你也该把它记下来,不管你是用手写、手机备忘录、电脑文档哪一个,你记下来就对了,不论往后你与人谈起,还是写作、演讲等需要,一般来说触动点就是你的燃料,人往前行驶总得有燃料供应。
2间断回忆
有些情况下,当事人因为能力有限是无法解决问题,是你即便记录下来,也不一定能快速解决。 这往往涉及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你不定期的间隔思考与回忆当时的事物与状况。
例如: MOBA游戏中你在团战表现的很糟糕,打团逛街划水,输出刮痧,开团被对面坦克大招秒掉,感觉对面好像在针对你。你想提升你游戏竞技的水平,于是有空你便"间断回忆"当时的场景,突然灵机一动想到"是不是我站位往后靠,躲在辅助身后,对面的坦克就无法秒掉我了?"
间断回忆的目的是使你不断进步的同时,调动比以往更充沛的知识与技能尝试去解决。
3强关联
强关联,反思的第三个特性,它的意义在于激活你大脑的记忆,将原始不相关的事物与现有事物形成联系,发现其规律。例如:
警察办案步步追踪线索将已有线索进行联系得出犯罪嫌疑人。
科学家研究时依靠联想证明了伟大的发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原因是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使他联想到了引力的存在。
再比如,我说IPhone,你联想到苹果手机这实际上也是强关联。
很多人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发现了别人在不相同的事物上没有观察到的事物并找到其中的规律。
此处该注意的是,你联想到的事物越多,大脑的记忆与强关联的能力会同步增强。
比如说"轮子"这个概念使你想到什么,我联想的有:古埃及的人们用滚木作为轮子运输石块修建金字塔、蒸汽火车的铁质车轮、机械内部的金属齿轮零件……
神奇数学3
更强者总是联想到更多事物的共同特征
第1部分总结:
依靠记录、回忆、强关联3个子组件构成了反思,反思是认知升级循环的组件之一,在认知升级的循环中反思实在是太重要了,即便老生常谈而放在第一部分也并不为过,事实上仅依靠反思对自我的认知进行升级,在时间尺度推进下,包括后面会提到的认知概念都能掌握。
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远征,往回走的路同样漫长。
你的"自检系统",时刻检测自我
第2部分:元认知,超能力的第2个组件
元认知是什么?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认知是父级,元认知是子级;简单来说元认知的作用是检测你的活动、想法,例如:
"我这么做对不对? 我怎么会这么想?"你意识到是否对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运用元认知。倘若你联想到前文提到的反思,“我正在反思”那么恭喜你已经初步掌握元认知了。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时刻保持监测自己大脑想法以及心理处于元认知的状态,如同计算机工作过程中是处于自检系统的运行环境。
人的大脑每天会像水蒸气一般喷涌很多想法,这些想法往往只是单纯的感觉并不是事实,有时候甚至是消极的潜意识、欲望,你需要用元认知保持"你真的是你,而不是被感性所驱动",通常我们很多仓促的决策都是被感性所奴役,感性驱动的人容易出现"因为家人没有满足你的要求,未经思索就冲家人大吼大叫"的类似行为,拥有元认知监测自我行为与想法的你,行事至少会更谨慎一些,因为"你并不是真的就是你"。
然而,到达元认知的高级阶段,检测自我的想法正确性其实无关紧要,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对与错(正义与邪恶)都是人为定义的没有讨论的价值,而且顾及自我想法的正确性会使你忽略了事情的本质与目的,例如:
"拳击赛场上,高水平的拳击选手之间的格斗,随着选手们彼此攻击的频率与赛程的演进,你能观察到拳击手的情绪管理能力,他们大多数都是愤怒却又冷静的表情,因为这些拳击手控制着愤怒的情绪,始终为了击败对手而运用大脑,所以会上演着观众看起来很诡异的一幕:只是看就感觉拳手情绪接近失控的状态,动作却依然像开场那般规规矩矩的躲闪、攻击,拳手们的表现清晰的解释愤怒与冷静的叠加/融合状态。
他们自然察觉到了自己的很生气,也很好的按捺心情,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击败对手,否则没有意义。"
高水平的拳手格斗很适合解释元认知高级阶段,因为自我的一切想法都要服从于你的目的。
什么?你好奇那些愤怒到彻底失控的拳击手下场是什么?他们通常是一回合(3分钟)不到就被人打倒在地然后被医护人员拿担架抬走
第2部分总结:
该章节主要描述元认知这个认知能力,理解元认知的人,外在行为会直接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哪怕是容易生气、破口大骂的人都会变得更小心的表达自己的立场与决策,因为你学会监测自己的大脑。毕竟这是知识的特性,你在理解的瞬间就已经掌握。
在后续的部分会对"事实与感觉的区别"、"你并不真的就是你”进行更多的解释。
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远征,往回走的路同样漫长。
这是你的"计算机思维",让你的工作效率上升30%
第3部分:结构化思维,超能力的第3个组件
在解释结构化思维前,先弄清楚一个前提,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对事物客观规律及联系的反应过程,说通俗点就是一种模式,能复现的模式,可以理解为思维=思考的模式。
你现在已经明白了思维是思考的模式,可以重复使用。而结构化思维或许是最明显具备该特性的模式。
结构化思维,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考试常出现的"总—分—总"结构,把需要做的事情一项项列出来呈现比较有序但并不一定是线性发展的结构,称之为结构化思维。
是不是很像计算机处理事情的流程,可以理解为计算机思维
只是说你可能并不明白,例如:
例子1:
购物,每个人去超市或者网上购物总会遗漏些什么东西没买,比如你想买矿泉水、泡面、鸡蛋,结账后走出超市发现自己只买了水漏了泡面和鸡蛋,只得又再走一趟重新购买。
例子2:
你是一名学生,学校总是召开各种会议,班会、动员会、讲座等。可能你仔细观察过,一些老师会在开会时候就讲到:
"本次会议主题为期中考试的回顾与颁奖,分为四个流程。
第一项:期中考试的前一周学习情况
第二项:考试成绩排名宣读与颁奖
第三项:领导致辞
第四项:收拾东西,有序离场"。
例子1,描述的就是一个缺乏结构化思维的人日常表现,例子2是能熟练运用结构化思维的形成有序的具体表现。
笔者
实际上我编写的《我的认知之路》这篇文章也应用了结构化思维,就比如目录这一栏,它是总—分—总结构:
"目录(总)
标题1(分)
标题2(分,此处注意不是复数仍是"分"以内的结构)
……
结束语"(总)。
你看到这一段文字时,再上滑看一遍目录,可以观察是否对称结构化思维。
我在一开始就想好了《我的认知之路》该作品的框架,也就是目录的结构呈现在我的大脑内,这就是总,而写作填充内容就是分,放到最后的结束语也是总。
晒衣服
因为从小都是在寄宿学校长大,我得以观察过很多人晒衣服,一般都是以下流程:把一桶洗好拧干的衣服,①从中拿出一件的衣服,②套上一个衣架,③然后举起撑衣杆晾晒,④然后循环该过程,直至衣服晒完。
我拥有结构化思维,自然不可能像他们那般低效行事,所以我是这么做的:
一桶洗好拧干的衣服,①从中拿出一件衣服,②衣服套上衣架并挂在防盗网的栅格上,然后循环直至我套好所有衣服的衣架,③再用撑衣杆将所有衣服挂好晾晒。
看出区别了吗,我少了步骤④,不必重复弯腰、拿起撑衣杆、再伸手拿衣服挂好晾晒……
我就是把事情一件件的做好了,晒衣服被我拆分成,套衣架就套衣架,晒衣服就只晒衣服;你明白这种区别吗
这不仅是结构化思维,还是后续会提到的模块化思维,把任务拆分成每一个独立的部分变为任意数量的子任务,每次就只需做一件事,子任务都完成时候,也就等于主任务也完成了,不必聚合操作每一个任务步骤。效率更高。
用进废退
当然,一开始运用结构化思维的时候总是比较勉强,无关个人能力。但是每一次是否合适的运用结构化思维你都要有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有无这个想法,这叫什么?这是前文描述的认知能力"元认知"与"反思",它们是你认知循环的组件,确保它们处于运行状态,否则你很快就会失去它。
第3部分总结
结构化思维就是给你的大脑列个清单,把事情一项项的的完成,尤其是工作/任务的流程复杂到十个数十个步骤的过程中,你更应该把它写出来,用序号(①②③)标注。有了这份"清单",很难说你会再漏掉什么,因为你漏的时候,会记得自己进行到第几步。
这延伸到你的认知循环最后一个超能:输出!
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远征,往回走的路同样漫长
这是你的"广播系统"
4 输出,超能力的第4个组件
4.1词汇的魔力
你可能注意过,生活中,感性的人喜欢说:"我感觉",自信的人说:"我认为",理性的人说:"事实上"。
人与人词汇使用的不同,会导致交流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也正是部分人被大家说情商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用词不当。
当你使用"事实上"这个词,为后面的话铺垫的时候,难道你敢信口开河? 通常情况下,你会变得更谨慎的发言。
在讲座、沙龙、视频等公开场合,较高水平的人发言一般会使用以下这些词汇:
(1)暂时……没有这个可能。
(2)按照该趋势发展状态,下一步会……
(3)基于该事物的特点,可以利用……
(4)目前为止,取得良好效果……
他们这么做说,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是,没有人在乎你感觉,你认为的事情。不必去钻牛角尖,有人在乎你感受你认为的事情是因为他们爱你。
倘若你在工作会议、现场答辩、汇板工作时候使用了这些不恰当的词汇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一般情况下,你上司会骂的你狗血淋头甚至会认为你脑子有问题,而丧失职场机会。
这一点对于涉及程序开发等涉及精确性的行业十分明显,淡论事物往往总是基于数据说话。
你并不想因为言论而被人断定智力的程度对吧,所以现在用心想想什么话最恰当,至少最低程度上避免给人不好的印象。那么高水平的人会是什么表现?
词汇是思想的燃料,等于是大脑运作的资源,假设你拥有较为充沛的时间,不妨把一些词汇记录在文档里,包括上述的内容,偶尔拿出来看,时间一长会自动内化。
4.2 输出与输入
输出
输出可以通俗理解为人的表达能力,是你的进阶认知高水平的必要技能之一。
在你掌握该技能之前,你得理解输出的意义,它一般有以下3种作用:
系统化与整理你的知识结构
笔者编写该作品时正是输出帮助自我重新梳理自我的认知体系与能力
强化记忆,激活反思
输出信息,形成交互
举几个通俗的例子,演讲是输出,写作业考试是输出,你的元认知意识到自己正在反思也是输出……
显然它的定义很广泛,对内对外做功都算是输出。大家在学校时可能注意到成绩好的学生指导相对一般的同学会变得更优秀,而一般的同学却似乎怎么加班加点都赶不上……正是因为教学使得成绩优异的人脑内知识结构重组优化,加强了记忆,交互的信息又形成了经验升级的循环……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教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写作。
我们常常可以注意到,背了几千个英语单词的同学,也没办法使用英语正常交流、阅读英文的文档,问题是什么?原因是用得少了。 用就是输出和对外做功,!用得越多脑子越灵活,能力越强。
细心的读者会察觉到,我说的并不完全对,有例外情况;如:畅销书作家在封神后的作品一代不如一代;听书与做科普的公众号或个人产出作品质量越来越低……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后劲不足。事实上这种现象一般是称作过度开发IP。这些创作者在输出的时候忽略了输入,缺乏输入导致后劲不足。时代变了,即便是被动进步的认知水平也能注意到被过度开发的IP常见滥竽充数、细节打磨不到位。
持续的高效输出必然伴随持续的输入
输入
输入,阅读是输入,看视频也是输入,包括听课、参加讲座或文化沙龙都算输入。本质上来说吸收外界的信息与内在形成化学反应都能认识为输入,因为输入的质量高低,有的化学反应不过是加热、冒个烟,而有些化学反应则是爆炸性的,使得你水平出现跳跃性进步。
输入与输出一母同胎,如同人体的左手与右手,缺一不可。
每一个起舞的日子,被平凡的时光磨炼着
可怕的是,输出叠加输入后会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没有掌握输出能力的后果便是形成强者利越强,弱者更弱的复利现象……
但是输入, 不是没有边界的漫无目的野蛮生长。比如:
例子1:
你把学习时间用在《流言终结者》《荒野求生》那样的科普类型的纪录片上。会有一个糟糕的后果,因为纪录片挑重点将忽略细节的特点,还很难拥有实用性,并且社会认可力度低。
例子2:
把小说当做学习渠道、知识体系,的确有一些小说对很多概念讲得生动又通俗便于萌新小白理解而因此开拓了视野。小说尽量是当做娱乐时间的消遣读物。小说如同是人在吃零食,学习技能与知识则是主食,颠倒了主次很难有良好的产出,这一点也包括例子1的纪录片。
每个人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公开的信息平台是比较重要的,简单介绍输入的平台列举以下3个
1、哔哩哔哩
国内比较大型的公共学习平台,覆盖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如编程、摩斯密码、英语学习、PS技巧、演讲等
2、微信读书
公开大量电子书籍,可以依靠阅读领取限时免费的会员而对收费书籍进行白嫖。
3、樊登读书/喜马拉雅等听书软件或公众号(后面会提到更多)
听书是精读,帮助你快速触摸与入门任意数量的领域,仅依靠听书意图往深层次的发展基本不现实。
输入是一件需要积累,长期积累的事情。不要轻易觉得前进太过遥远、太过艰难而止步不前或就此放弃。
但是越是有些作品与领域对于年龄与能力较小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门槛,假定已经到了你翻来覆去都看不懂或者勉强看懂的水平,那就别看,除非你有专业技术和职业需求必须得深入掌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勉强看懂和反复阅读都看不懂的东西已经超出了你的能力圈,做这件事已经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了。这一点同样包括该作品。
等你的年龄与能力上升再回来看,你自然会明白。
有些人傻傻抱着他读不懂的弗洛伊德作品《梦的解析》、《资本论》之类的著作,在勉勉强强的啃完以后却发现自己好像看了又好像没看。
就像我常常说:“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远征,往回走的路同样漫长”。你都走到这里了,继续往前走可能也没什么区别。
效率
并不是简单了解输入与输出,便可高枕无忧,在掌握输入与输出后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效率,自我成长的效率。
不论是输入还是输出,对你的个人提升都是遵循一个层级跃迁的模式:
输入量<行动量<思考量<变量
变量就是你变化的量,像是打游戏人物升级一般
为什么有的人只看过几本书,听过几句指点就会出现巨大的变化。
为什么有的人读了几十上百的书却仍然原地踏步,甚至没有改变自己一丝一毫。
原因正是行动量不足导致思考量缺乏,思考量的缺少又致使变量欠缺的连锁反应。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这里的意思不仅仅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还会重新塑造你。关于实践第二部作品会解释更多。
效率,如果量化进步的尺度,我是以小时计算进步的尺度,而假设你以1年以上这个时间单位为进步尺度,很可能会被时代远远的甩开。要明白,科技总是5年一次更新,10年一次换代。你还剩多少时间?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慢,因为大部分人起步都是小心翼翼试探进步的空间,而当你的水平上升以后,就得讲究效率这个因素了。你不要太慢了,科技不会等着你我准备好了再更新换代。
科技更新换代对我的家庭成员影响其实是比较大的,我在念小学时,父母用的是诺基亚、小灵通2000年时代的手机,主要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小卖铺通常门口都会摆放一台座机供人付费拨打。
中学时父母更换了比较早期的智能手机,性能大概是内存1G,存储空间不超过10G左右。也就是2010年左右父母开始难以跟上科技换代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通讯手机更换到智能手机。
现在也就是2022年,父母只能正常使用抖音微信和爱奇艺视频类型的APP,至于其他东西他们看不懂,真的就看不懂。我手把手教都很难教会。
我父母是七十年代的人,他们那一辈人受限于教育资源与经济条件导致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父母在 2000年 的社会 配备人手一台诺基亚小灵通,现在 2022年 配置 8G内存256G存储空间的相对高性能智能手机。
电话发展到智能机也就用了20多年时间,甚至可以说,从2010年起父母就逐渐与科技发展脱轨。我不知道一个从不学习或改变自我过于缓慢的人与时代脱节需要多久的时间,我只清楚我的父母花了二十年。
先说重点
有人问你问题,例如你吃饭了吗,你这时候的选项应该只是两个:是/否。而不是反问对方,"你吃了没有"、"我一会再去吃"这些答非所问的话。
类似的场景,如在工作场合,领导问你这件事情能不能在下班前做好,你知道做不好,然后你看着上司的脸说:"这个工作嘛,还需要一点时间,还有我明天要请假,麻烦给我批一下,就这一次……"
你上司会作何反应?他会面色涨红的大吼:"你只需要告诉我,下班前到底能还不是能做好,你跟我扯那么一堆干嘛,你明天的假也不要想批了"。有过一次这样糟糕的对话,你很难在该公司与该部门有什么晋升的机会。
因为你领导关心的是事情能否成功,你关心的是假期并且你在回避问题与责任,导致问题产生。
我们时间回溯一下……
领导问你,事情能否按时完成,你说:"可以,但是要加班搞,还有就是领导你把休假的小刘叫过来把把关就没有问题了。那个今天我把事情做好以后,明天我请个假出去玩一会,你看可以吗?"
领导一听,他的目的可以达成,对你放假出去玩这事自然就答应了。
假设,你已经很明确即便加班也无法独自完成,也应该在上司询问时告知他,“不能做好”他会问你为什么不能,此时你再进行详细的补充说明。剩下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判断。
不论是否完成都要第一时间去报告你的上司,让他明白你的进度与困难,他会调动资源解决。
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先回答对方关注的重点,而非自说自话。
看完该章节,你或许察觉到我们活在一个沟通成本非常高的社会
4.3 意骇言简
意骇言简,非常重要它是输出与输入的核心!你得做到通俗易懂,不要旧词新说早就约定成俗的概念和事情。
在上一小节中,你已得知,输入是向内传输信息,输出是向外传播信息。
若是,你向外传播信息的时间里,没有足够精简的语言或文字让他人在三言两语之内明白你的意思,就足以证明你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不接地气
我们身边说话不接地气的人非常多,比如:
一些看起来像是专家的人,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把AK47念作"啊卡四十七(AK47的令一种读法)"的庸才,并且自诩这是专业的叫法,并称有80%-90%的人不知道这个"专业叫法"诸如此类的话语。
就他们那水平,我还敢打赌,只有5%的人了解,AK47还可以叫卡拉尼什科夫夫步枪,甚至看到该作品的人可能没有1个人知道AK47可以称为卡拉尼什科夫步枪; 但这说来说去都还是AK47这把武器的不同读法,有什么意义可言?我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甚至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却又必须解释该现象。
你不懂装懂的样子真好笑
这样的人到处都是,他们有几个特点:
1 怼人为乐,怼人显得自己专业,水平高
2 废话连篇
3 他在场的气氛会很尴尬,往往一开口就很尴尬
4他们总是处于某个领域的中上水平的人,而非高水平者。
为什么这些人到处都是,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把简单的事情讲得异常复杂。
这里要解释一下水平不同的人群交流状态,高水平人群之间的交流都是在使用术语,频率非常高,你在他们身上很少可以听到看到口语化的描述。
有兴趣可以仔细看看这些庸才们的语录:互联网公司晋升必备的高级词汇
当你需要向人们解释一个事情与概念的时候,你讲的话,必须是人们能够理解的。否则没有任何意义,如同狗叫一般令人不知所谓。
与行内的人说行话,外行说通俗的话。
比如说服(shuo fu)其实不叫说服,正确的读法是说服(睡服),是念睡的读音。
为了通俗易懂,大家渐渐都只讲说服而非睡服。
输出,你在刻意练习自己输出能力的时候,不必担心自己言辞是否足够精炼。你没去做,你永远不会有进步。
成长的过程中,得有跌倒的教训
要注意的一点,该小节并非故意强调过分简单化,过分简单化会使得原始意义丧失理解成错误的概念。
你开口之前,必须比你沉默的时候更有价值。
4.4 强编译
先理解一下编译该概念的定义:编译就是把高级语言变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2进制语言,计算机只认识1和0。更简洁的说法就是:翻译,把某样事物翻译为你可以理解的事情。
例如:当你试图向小孩帮助理解人们生活在一个名叫地球并且表面积被海水覆盖71%的蔚蓝色行星时候,你指着一颗玻璃弹球说道“地球是一颗蓝色的玻璃弹球,外面多的这一层是水,少的这一层是土地,玻璃弹球里面是泥巴与各种各样的石头,而我们都住在少的这一层,也就是土地”。小孩听到这段话后,或许就明白了自己脚下是地球这颗“玻璃弹球”的土地。
再比如说,一个基础知识不好的人尝试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正如同在海洋的礁石上构建帝国大厦一般荒唐。前半句你可能不知所谓,后半句你应该就能明白此人在做什么不成熟的事了。
如果你正在学习新鲜事物的时候,那你必定会需要翻译。
实际上,笔者对大部分的章节名都进行过翻译,比如把元认知称为“自检系统”、结构化思维译作“计算机思维”、以及该章节输出称作“广播系统”,并且将翻译理解为"强编译"。因为笔者是计算机专业的,将这些认知概念理解为计算机的各个功能与系统更助于强化记忆。
我是这么说,我也是这么做的。
要记住,人永远只能使用旧的知识组合去理解新事物。
翻译,这并非是什么新鲜事物。在看该作品的你,更有可能耳熟能详它的另一个称呼是:类比思维、类比技巧。
这里我要考下你,你把翻译这个概念与类比思维、类比技巧联系起来的记忆过程叫什么?
3、2、1,揭晓答案:强关联,正是前文提到过的强关联使得你把翻译与类比进行记忆连接,它们的概念是非常接近的。
4.5组装你超能组件,构成认知循环,
是时候组装你的超能组件了,将它们拼接成一个整体形成系统,到这一部分时候我们已经拥有了,反思、元认知、结构化思维、输入与输出一共4个认知能力,这些在孤立式使用没有特别之处,但把4个认知能力进行组合,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爆炸性的那种。
一起来看看爆炸是如何产生的:
"你饿了,你想吃东西,但是你突然想到为什么饿了我一定要马上吃饭(①反思),适当的饥饿会使身体更健康,你察觉到自己正在反思(②元认知),你发现正在进行元认知这个过程就是一次(③输出),对自己大脑输出,是向内的。再然后你洞见到使用①②③认知能力的顺序过程又延伸最后的(④结构化思维)。
以上例子该过程的顺序为:
①反思—>②元认知—>③输出—>④结构化思维,循环该过程
需要注意一点,该顺序并非是固定的,是可以主动调整的,是随机的。有时候你在发表演讲那么它的顺序就变为:
①结构化思维—>②输出—>③反思—>④元认知,循环该过程。
我将这个可以随机组合的认知过程称为:
随机的认知循环
认知循环也是该作品的核心,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后续高级认知能力的基石。
能够掌握认知循环的人,他的记忆力、警觉性、灵敏度等与大脑思维相关的属性 参考附录1 会不断的升级,这个升级很可能是没有止境的,因为认知循环强大到可以重写你的人格。
认知循环的应用
你说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好像没什么明显作用啊,那么你尝试把应用到工作场景:
你为与客户争吵而丧失了一个资源的行为感到懊恼,
"为什么客户要和我提竞争对手的产品?"(①反思)
"客户一直在说竞争产品的优势,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压低价格?有意思,也就是说其实我还有继续销售产品的可能性,要是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反思是什么后果"(②元认知)
"恐怕我会一直与客户争论下去,直到我连续两个月没有任何业绩而被公司开除,所幸的是我发现了问题所在"(③输出)
"我这个思考模式,先是提问,然后验证自己想法正确与否,再用脑子过一遍,好像能把问题想清楚,还算有条理"(④结构化思维)
这是工作场景,如果是学习场景?
学习新概念与词汇,总是记不住怎么办?认知循环此时就派上用场了,就比如塔斯马尼亚岛效应[4] 对比"马太效应"这样名称简洁的概念,算比较长吧,于是我在理解该概念后,一旦想起一个特定场景符合塔斯马尼亚岛效应时,就会掏出手机看一遍它的名称,此时塔斯马尼亚岛效应已经在我脑里循环了一遍。认知循环:
"反思(思考 塔斯马尼亚岛效应)->元认知(意识到自己正在反思 塔斯马尼亚岛效应)->输出(又对自己大脑输出 塔斯马尼亚岛效应 了一遍) ->结构化思维(理清自我思考 塔斯马尼亚岛效应 的顺序)"
利用认知循环,第一次反思 塔斯马尼亚岛效应 时已经在我大脑里循环了4次,第二次就是8次,第三次是12次,如此积累下去复利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直到大脑积累足够多的概念使量变形成质变的化学反应。
如果是你的话,每次思考都是1次,你要多久才能记住这概念?我1次思考就是4次,你如何追得上我?
第4部分总结:
那些缺乏耐心的人是看不到这一段话,甚至他们在获取到前3个部分的一两个认知超能便会放弃。更不会在第4部分将认知超能进行组装构成认知循环。
事实上很多关于认知的大作都各自单独提过反思、元认知、结构化思维、输出与输入,我在写下这一段话的话时候,据我了解并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将它们四个进行组合形成超能力。
你要明白,至此之前,它们可能是只存在于我的脑海、思想的概念。我将这份黑暗的礼物送给了你。你在训练与掌握它的时候除了花费时间,并不需要额外支付什么成本,因为这一切都是在大脑中进行的,你认真思考后就可以拥有。
你看到了这里,不仅意味着我的作品对你可能有那么一点点价值,而且我改变了你,因为你愿意继续读下去。还记得吗?改变他人的前提是改变自我。
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需要积累,都会遵循"下里巴人渐变为阳春白雪"的过程。你很不错,拥有成为强者的潜质,或许你已经是了……
但是,别高兴太早,如今你还是很脆弱的存在,别把我说的话,拿去反驳他人,以免引火上身。
在你足够强大前,隐藏好你的思想。
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远征,往回走的路同样漫长
附录 1.思维属性指标 https://www.mubucm.com/doc/5cnCkG9MoHM 仅供参考
人,没有思想前,只会感到痛
人,有了思想后,便感到了苦
——梅州赖山海
5 认知快速进化,超能升级(7/1)
你拥有了"认知循环"技能后,该给它进行加点升级,尽快的成长,时不待你,也不待我。所以我们要重申前文提到的效率,认知循环的升级效率。
5.1 认知进化的3种方法
有3种方式可以快速升级,按照效率的高低顺序分别是: 听书、阅读、实践课程。
该章节我都假定你是往专业技术方面发展,也就是工具书和具有实际意义与非虚构的类型
1听书
听书与看视频,你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樊登读书APP、喜马拉雅APP、哔哩哔哩这些平台,大部分都有免费的听书课程、作品,听书帮助你快速触摸到更多的领域与知识,听书像樊登读书这种类型的精读只会挑讲书人他认为重要的地方展开讲,适用于樊登他本人的,我并不清楚对你有多少适用性。
我是2022年7月份开始听书看视频的,那时候我的认知等级为4.0,我在写该章节是时候认知等级大概为4.5,听了上百本书,樊登读书有个积分奖励活动,180天听书30本,我的主账号一个月不到,完成了这个活动。并且开了多个小号白嫖樊登读书新用户7天限免会员的听书权限,算上不便公开的其他渠道观看樊登读书作品累计上百本。因为效率使然,此刻事实上听书已不能给我有什么明显的提升了。
樊登读书展示
编辑切换为全宽
图1-1 樊登读书限时免费栏目
编辑切换为全宽
图1-2 樊登读书主账号
编辑切换为全宽
图1-3 樊登读书学习记录
哔哩哔哩搜索栏搜索关键词:听书
编辑切换为全宽
图1-3 哔哩哔哩 听书搜索
微信搜索栏搜索关键词:听书
编辑切换为全宽
图1-4 微信搜索听书公众号
听书与看视频如同我们人吃快餐,吃多了就腻歪,觉得味道就那样。渐渐感到乏味,缺失内涵。
听书这种吃快餐提升认知的方式使我们胃口变刁了,所以延伸了阅读。
2阅读
此后我们吃腻了快餐,要想吃好点,就得自己炒菜(阅读)了,自己决定摄入营养成分(知识的类型)。
可以阅读书籍国内公开相对免费的平台主要是:微信读书APP
微信读书收录了众多书籍,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两性、家庭、教育、历史、战争、经济、理财等,大部分你能轻易找到的著作都在这了,要是没有就得走非常规手段,此处就不展开说。
微习惯
我个人是从2020年1月31日下载安装了微信读书,主要使用时间却都集中2021年与2022年。
一开始因为学习能力非常差的缘故,我每天就只是上床睡觉时,拿手机看10分钟的《程序员的自我修养》,每天我就控制自己投入10分,无论身心俱疲到任何程度都保持着,看完就睡觉基本没有间断过,一直持续到2021年5月16日,用时5个小时25分看完了《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每天阅读10分钟的微习惯,是我在《认知觉醒》该著作中掌握的,此前我的认知等级为4.0
截止写下这段话的日期:2022年6月11日,我现在每天都能阅读超过4个小时以上,通常没那么多空闲时间,一般都是1-2小时。超过4个小时眼睛会因为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而疲劳不堪,也就是说,我的阅读时长已经到达生理极限了。
如今对比此前,你看我依靠微习惯,使得自身阅读能力成长了多少……
以下展示笔者的阅读记录与自我管理
编辑切换为全宽
图1-5 笔者微信读书个人主页
编辑切换为全宽
图1-6 笔者6月10日时间管理APP展示
我发出来并非是想炫耀,我清楚自己水平的高低,主要为了告诉你,我并非只是嘴上说说,我是真的去这么做了,去按照我在书籍里学到的知识践行着,也就看了22本书,239个小时,花了200多天。然后你看到我写下的这部作品。微习惯在投资领域也叫做 定投 。
有时候,我回想到往前为学习、阅读感到痛苦的时光,那时候用"挣扎"一词去描述确实贴切,所以你要是下定了决心,那就往前跑吧!
3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就不是我们自己去吃快餐和炒菜了,实践课程如同报名去参加厨师集训营提升厨艺。
实践课程一般来说是去参与文化沙龙、讲座、培训班等付费课程,更考验参与的你包括耐力、主动性、动手能力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也就是说,参与人至少得拥有一定的基础,否则你的收获通常相对较小,对于基础薄弱的人或许仅是带领入门,而且你花了钱。
据我了解,线下付费课程,通常是3-14天左右,课程设计的学习强度是异常高的,一些1-6万元报名费的培训会要求学员住在一个酒店里以方便统一学习时间和作息,然后培训场所就在酒店会场展开。即便如此安排,学员面对高强度的课程环节普遍很少有机会睡眠,个别培训机构在开始讲课前会提醒学员退出要趁早。
当然,并非我危言耸听,线下课程对大部分人的确有些不友好。
老生常谈的一点,世间的一切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知识没有免费,貌似免费的知识只是太廉价很少给人能赚到钱。
一直以来我们都生活在知识免费的幻觉里,实际上知识并不免费,比如线下课程,你在网上基本上是查询不到完整的教学内容,毕竟是培训机构的商业机密。
倘若,你想在一个或多个领域精进,应该去体验付费课程,去看看不廉价知识的面貌。
5.2 支配复利
关于复利,印度有个古老故事,国王与象棋国手下棋输了,国手要求在第一个棋格中放上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上两粒,第三格放上四粒,即按复利 增长的方式放满整个棋格。国王以为这个棋手可以得到一袋麦子,结果却是全印度的麦子都不足以支付这就是著名的棋盘麦粒问题[5]。
棋盘麦粒问题,即是通常所说的"利滚利"。而认知、技能掌握、人脉、理财等需要积累的事物都是可以利滚利的。
复利是投资领域众所周知的概念,复利也有正负之分,用于区别行为的收益或损失。
正复利在说明正复利,需要引用投资角度解释,假设一款股票基金,其收益率为15%而利润为1.5,投资金额为10万变成100万需要18年, 100万变成200万,就只需5年时间,到300万,只需要3年时间,而400万,只需要2年时间,500万,就只需要1年时间 。这就是正复利的力量。
我们工作与生活学习过程中倘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与头脑中不断吸收正确的概念,就像是正复利,总是开始积累时被人低估看不出什么区别,随着时间推移则区别越发明显,人群彼此的差距越大。
负复利
我们已得知,头脑中拥有足够多的正确概念与良好习惯会形成正复利趋势,而如果你的头脑中缺乏正确概念甚至是大量错误的概念与严重不良的生活习惯,在这期间做的越多错的越多,负复利持续发挥作用,直到某个临界点,然后崩溃……此后,你负复利状态所作所为唯一的价值就是仅供后人参考。
不少人拥有英俊或美丽面容,而他们娇容月貌也是需要大量护肤品面膜乳液、以及护肤手术维持的,极个别甚至巴不得全身都浸泡在护肤液的浴池里以达到全身护肤的效果,他们却并未意识到自己陷入了能力陷阱的负复利状态。
人的容貌与身材像是通货膨胀是不断贬值的,不断贬值是因为我们年龄的增长与寿命减少,你得接受自己的生命总是处于负复利的现实。而通常每10年,人的相貌与身材都会变化一次,或许有的人自学可以保持好身材好肌肤到40-50岁,那么60-70岁,你还有信心吗?你花那么多时间与金钱维持的外貌,浪费了你多少机会成本,你把这些机会成本投入其他事情又能拥有多大产出?及时打破负复利状态,它比想象的可怕。
第5分总结:
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远征,往回走的路同样漫长。
我手上有两颗药丸,蓝色的会使你生活恢复如初,红色的就是面对现实。
你选哪一个?
6 技术性怀疑,超能升级(7/2)
在4.2小节中提过我们生活在沟通成本非常高昂的社会,其实得再加上一句,我们生活在沟通成本与信任成本都相当高昂的社会里,因为到处都是谎言,需要保持技术性怀疑去识别。
6.1 排除法
危险游戏
现实世界,到处充斥着谎言,而值得信任的东西,实则异常的稀少,至今我能断言可以信任的只有:真理。真理是无需怀疑的东西,人的主客观意志与行动变化并不能干预真理自身变动,更多时候真理就静悄悄的待在哪等着被人发现并运用它。
要知道,谎言是地球上224个国家和地区构建秩序的必要基石之一。举个例子,每个人都会拿现金去银行储蓄至少一次,然后你的智能手机就会收到储蓄增加的提示短信,在云闪付APP上的银行卡活期存款也会同步增加。但如果,全球78亿人中的70亿人同时去银行提取现金,会有什么后果?
所有的银行都会当场瘫痪,60%以上的国家将瞬间解体,全球性的现金挤兑导致银行集中性破产,为什么会如此,首先是银行储蓄立本,银行正常运营的基础必须是有人往里面存钱,存钱金额越多越好。
很奇怪的一点,明明你已经把现金存入了银行然后去银行兑换现金却会导致银行破产。听起来像是我在疯言疯语,事实上你存款的银行,在未征得你同意的前提下,将你的现金也就是储蓄,拿去盈利了。我们看下银行是怎么盈利的。
银行拿用户储蓄进行盈利的手段:
1.拿用户存款去放贷,大家熟悉的花呗借呗、微粒贷等贷款机构银行就是主要参与者之一。
2.用于投资,投资基金、股票等产品,在未受风险波及下股市产品是会自动产生收入的,对银行来说就是资产。
3.其他流向,投向贵金属(黄金白银)、电影、保险等方面。
你存进银行的现金对银行来说是负债,通常,用户储蓄的现金都默认为活期存款,银行要付给你利息的。所以银行在未征得你同意的情况拿你的钱去投资、放贷什么的。银行维持运营是需要人工、业务与场地和设备成本的,它可以盈利的方式决定了要这么做。
偶尔你在新闻上看到市民几十万存款去到银行查询银行卡分文不剩而当场昏倒,一般情况是银行在未征得储户同意下拿去投资放贷……
此刻,你清楚银行在干什么以后,你还敢存储现金到银行吗?别去做骂银行都是资本家不经大脑的蠢话,事实上,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知道他们的银行在做什么事情。
银行的危险游戏只是文明社会谎言基石中的冰山一角,至于更多谎言,你胸膛是否孕育了足够的勇气去承受?
人类文明运用谎言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因谎言陷入了空前绝后的失控边缘,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周围还没出现引爆它的火星……
底层逻辑
此刻,我们该了解如何去合理的怀疑他人的动机与运行规律。
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运行规律普适两个底层逻辑:
1 利益
2 矛盾
利益与矛盾2个因素能够直接解释人类社会大部分活动原因,包括个体之间的活动。他人做一件事,想要弄清楚他这么做的目的就得思考他这么做的利益是什么,是什么矛盾驱使他这么做。
例如:美国因为石油资源和政治需要频繁的向中东地区发动战争,而中东地区又因仇恨美国侵略产生的矛盾,与美国展开无休止的游击战……
仅有两个底层逻辑是去支撑你的怀疑是不够的,此处又必须延伸一个概念:排除法。
排除法
福尔摩斯有一句众口相传的话:"首先要把一切不可能的结论都排除,那其余的,不管多么离奇,难以置信,也必然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或许剩下的是几种解释,如果这样,那就要一一地加以证实,直到最后只剩下一种具有充分根据证明的解释"。
我提炼一下:"在排除所有可能性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最接近真相的存在"。
实际上,上述两段话都是大家在学校做试卷上选择题常用的排除法,怀疑必然需要排除法过滤掉问题原因。
因为,未经你亲手反复验证的事物都是缺乏信任度。包括我说的话,你理所应当的也该怀疑,怀疑我说这话的动机,怀疑我写下《我的认知之路》深层原因,怀疑我还会做什么……想想看,究竟是什么利益与矛盾驱动我必须完成《我的认知之路》,这是我要考你的地方,答案我会在最后一章揭晓
倘若你缺乏怀疑,对我说的话全盘信任,只能证明你认知处于较低水平,因为复制先进者是后进者的基本功。毕竟大家都会抄作业。
或许我是先进者
6.2 事实与感觉的区别
众所周知,事实胜过雄辩。这句话我是从小就耳熟目染。可是即便到了今天,仍有比全球养牛场 牛的数量总和还要更多的人拿着他们的感觉说事。
聊天
我偶尔和人聊天,聊到一些话题令我感到有些为难的是,是该告诉他们实话还是安慰他们就好……
通常我都是告诉他们实话,比如:
"有人和我谈起,他的朋友总是利用些手段去挣外快,但是他不敢。"
"我说,你为什么不去问你的朋友是怎么操作赚外快的流程,请你朋友吃一顿饭的时候去问吧。就算你朋友不说,自己也该试一下嘛。"
"他说,没有人会跟你讲是怎么操作的,而且我也只是个小人物,所以挣不了这个钱。"
往前,我听完后没意识到只是他单纯的为自我开脱之词,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如今,我仔细推敲后,事实上,是此人为自己不去做,没去尝试找理由。他告诉我的,只是他的感觉,他试都未曾试过 ,就断言没有人会帮助他,最后一句"我也只是个人物"或许符合了许多人的心理活动。感觉也是他们维持自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一次应聘
我有个亲戚,去应聘软件开发,面试通过公司就给他发了offer,但是薪资不符合他的预期,并且该岗位使用的技术对于他来说是全新的技术,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入职后考核标准繁多又严厉,倘若跟不上考核进度就会被辞退。
我亲戚他思考良久后认为自己不足以胜任这份软件开发工作,主要是技术问题,然后没去公司上岗。
他告诉我,当时他思考自己学习技术的进度要是不到位被辞退和可能会被上司责难的情况,紧张到了面色涨红,心跳加速内心很矛盾,最后还是因为能力不足放弃了。
事实上,我亲戚他,就是我本人已往的经历。你没看到这一段话前,你是否怀疑过是我本人而非我的亲戚?我们的怀疑引起了反思,而反思又是一切认知的根源。保持警惕。
这个故事,目前看来往时我确实一部分能力不足以及害怕丢面子,但更多的是未去尝试就轻易放弃,归根结底是既有能力不足也有被自己的感觉吓倒,没有去尝试过的事情,怎么能说是事实?我是被自己的感觉吓跑了,而不是被艰难的工作环境吓跑了。
所以,当有人再和你诉说,他感觉怎样怎样,你只需盯着他眼睛告诉他,你说的都是你的感觉,而非一个事实。
自由的幻觉
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
———卢梭
你是否感觉自己很自由或者曾经拥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由?此刻,我会告诉你,自由单纯只是你的感觉。不信咱们走着瞧……
事实上,你从未有过一天的自由,由于法律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在你出生时候,生命就被剥夺了九年的自由。
你出生不到3年,就会被父母因工作繁忙送入三年制幼儿园,三年后,刚结束幼儿园大班的生活可能你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大约在当年的9月份你马上就会被安排就读六年制的小学,此时你6岁了。
6年过后,你12岁,顺利升入3年制的中学,紧张的中考过去后,此时会导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你要么同年9月份就此升学高中或中专,要么就辍学待业至合适的年龄后去工作。
大部分人选择了继续升学,16岁时来到了对他们而言的第一个白热化战场,高考。
在长期睡眠不足与高强度学习压力下,你熬过了高考。根据分数选取了学校,此时又会重新划分赛道,要么升学进入3年的大专、四年的本科,此时你18岁了。
较小部分的有识之士,在踏入充斥自由与恋爱气氛的大学,就当做第二个白热化战场。紧张的考取普通话二甲、英语四六八级或托福雅思、计算机等级考试、C1驾驶证、教师资格证等以及各种技能竞赛,提升职业竞争力的资格证书与荣誉。即便你躺平什么都不做,可是为了毕业,必修课和选修学分不能落下吧?毕业论文和毕业项目要写完吧?秋招春招双选会你得准备好吧?
即便上述你都准备好了,欢迎你来到第二、第三个白热化战场:社会。此时你已20-22岁了, 作为一名打工人,在社会这台庞大的机器上变成一个微小的齿轮发挥自己的作用转动着。除非你吃喝不愁、财务自由,否则你就别想躺平,房租、吃穿用度、以及花呗借呗贷款的消耗你打算怎解决?
写到这里,我复盘了大多数人的前半生,3岁以后就被数不清的考试比赛熬到20岁以上,你知道,大家都说人只能活三万天也就是100岁,一般情况下能活到80岁就算高寿了,按80岁来算等你走向社会的时候生命已经划掉了1/4,你自由过吗?什么时候自由过?你仔细回想那些永无止尽的考试什么时候自由过?事实上,自由是你的幻觉。
什么?你说,难道人不应该接受长期的教育吗?实际上,接受教育这并不适合每个人,尤其是那些很早就出色的人。我们学校提供的教育,学校教育臃肿的像是一台庞大的机器面面俱到却又样样不精。当然上述情况只是我一家之言,只适用于少数人,但是无可争议的一点,马太效应的作用,2%的主导 98的人命运。
学校教育并不适合FPS之神约翰·卡马克[2]、自学成才的乔治布尔[3] 如此优秀的人群,他们这般出色的人,自制力极强,让他们拥有充沛且独立的时间。他们能够改变世界,程序员约翰·卡马克,开发游戏引擎(游戏引擎之父),引导整个计算机硬件产业升级、FPS游戏画面变革。
你该怀疑教育,虽然接受教育是大概率事件,但不要把大概率事件当做常态,而地球的秩序与运行都是受小概率事件驱动。
此前,你都是一只蚂蚁,被自己看不见的手一直往前推着前进。
强化信念
我们只拥有技术性怀疑就可以了吗?这并不对,技术性怀疑就如同人的右眼,而信念则就是人的左眼,拥有信念与技术性怀疑共同构成双眼看得更清楚更远,凭借双眼避免前行时无法兼顾左右与避开巨大的陷阱。
我们做一件事,是需要信念支撑的,越是复杂越具有技术性的事情,就越是需要更强的信念。比如说,完成一次马拉松长跑,只是单纯的完成不追求竞技名次,马拉松对从未受训的普通人仍是巨大挑战。
但是,信念也是需要积累的,积累是复利的特性,复利每时每刻都在起着作用,而未经积累的信念是不可靠的,如同宅男妄想独自攀登珠穆朗玛峰一般荒唐。就我来说,在写作方面的积累使得写作习惯近乎是等于吃饭喝水一般的本能,因为我在学校时,很轻松的写过几次上万字的论文,查重率均是20%以下,最低的一篇是9%,并在未经准备的前提下,活动主题写作拿过校级一等奖。此外,我在百度贴吧曾撰写一篇获得加精的游戏攻略技术贴,拥有5-6万人的阅读量,1-2千个点赞与收藏。在写作方面的信念我已积累较多,因为信念,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所以真的就做到了。
13附录
[1].思维属性指标:https://www.mubucm.com/doc/5cnCkG9MoHM 仅供参考
[2].射击游戏之神的诞生之路 一代传奇DOOM降临“DOOM 毁灭战士”【达奇】_哔哩哔哩_bilibili[3].乔治·布尔:自学成才的数学家_参考网 (fx361.cc)
[4]塔斯马尼亚岛效应 - 知乎 (zhihu.com)
[5]棋盘麦粒问题_百度百科 (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