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说课

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尊敬的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历城区柳埠中学的徐崇华,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我主要从课标与教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课标与教材分析

(一)课标为纲,纲举而目张。

质量守恒在我们新课标的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中均有所涉及。特别是在前言中指出: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在课程理念中提到: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中养成科学态度,在“做科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课程内容角度这节课从属于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个一级主题的质量守恒定律,在内容要求中提出:

[if !supportLists]第1条.       [endif]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第4条.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

的重大作用。

以上是课标分析,下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化学学科核心内容之一,在化学知识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为哲学上的物质不灭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其核心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微观分析建构概念理解本质,形成变化观和元素观、计量观。

二 学情分析

我们不但胸中有教材,目中还要有学生,下面进行学情分析

心理特点:从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寻和发现;初三学生大脑思维形式还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但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正逐步增强;在人格方面寻求独立,但又不完全具有独立能力。

知能基础:学生通过电解水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了微粒观,通过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学习能判断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变的,但是多数学生没有把原子不变和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没有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本质是多数学生会感到困难的地方。

三 教学目标

在分析课标和教材,学情三个教学起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能用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的设计,经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的了解,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抓住学生的生长点,利用事实进行建构,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的教法学法是根据“三最”高效教学策略,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学案导学法等

五 教学过程设计

构建动场    猜想假设 科学探究   

交流研讨   综合建模   目标达成

(一) 构建动场

   展示化学家探索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做过一个实验: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发现质量增加了。

1702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通过观察木柴燃烧变成灰烬等实验,认为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减少了。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经过反复实验,都得到质量不变的结论。

(二)猜想假设: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老师追问: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你如何认为的?你将怎样证明你的假设?

我预设 :学生大约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设计思想】

我用化学史引入新课是因为:美国科学家保罗郎之万说过:“在化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百利而无一弊”。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以化学史材料为载体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欲望,有利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之后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思维创造性的有效环节。会对此后的实验验证提供巨大的动力和无尽的兴趣。

(三)科学探究 

展示实验探究5-1

【实验对象】

 1:稀盐酸+碳酸钙→二氧化碳气体+水+氯化钙(敞口)

 2:稀盐酸+碳酸钙→二氧化碳气体+水+氯化钙(密闭)

3: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钠溶液

 4:铁+硫酸铜溶液  → 铜和硫酸亚铁溶液。

【设计思想】

我将采用药品超市的形式,学生自主选择药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实验对象,经历: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在交流研讨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思考方向:

思考:1.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2.你认为实验容器是敞口好还是密闭好?为什么?

   3.你的实验步骤是怎样的?

   4.关于实验的细节,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思想】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探究方案,阐述小组的实验计划,倾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完成自己分配的各项任务,记录实验现象及结论。把失败的实验作为问题情境,及时抓住分析,学生会从失败中懂得,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确保实验结论准确无误。科学就是求真,实事求是。

(四) 讨论交流

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让概念成为一粒种子要从孩子的心里长出来,孩子们自己表述,然后同学补充。通过智力快车的一组练习,

第一题: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第二题强调:质量守恒不是体积守恒

第三题:参加反应的质量总和,不参加反应的不计算在内。

第四题强调:、、、、、、、、

【设计思想】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自主内化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做铺垫。

(五)、理论解释

教师继续启发提问:我们已经在宏观上通过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如何用原子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做出科学的解释呢?

播放水分子分解的FLASH动画:

问题组:

1.通过体验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我预设会出现:氢原子 氧原子总数不变

              氢元素  氧元素种类不变 等等,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引导

【设计思想】

设计问题组的目的是达到知识容量的最大化,体现完整的思维过程,孩子们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也体现了思维容量最大化和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把抽象的微观粒子具体化,以形象动画突破难点,加深对它的理解和应用

(六)迁移运用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发现质量增加了。

1702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观察木柴燃烧变成灰烬等实验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减少了。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实验,都得到质量不变的结论。

你能帮助科学家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会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

教师继续引导,可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777年,拉瓦锡的实验才引起科学界的重视。通过科学家的探究史,你得到哪些启示?

【设计思想】

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孩子们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览众山小。

(七)达标检测

(八)情感升华:

引出若贝尔,袁隆平,化学能改变世界,鼓励孩子们只有行动,才能到达远方。

【总体构想】

以期兴趣场中添动力,

探究场中提素养,

整合场中提效率,

测试场中强能力。

【设计理念】

对于本节内容围绕着科学素养,在教材处理上,从书本中心走向社会生活;在师生关系上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为本;在目标确定上从知识立意走向全人教育;在学习方式上由被动接受走向自主探究;在教学形式上由课堂讲授走向活动建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浅显认识,若有不当之处请给与指导  谢谢

徐崇华

柳埠中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