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去尝试,就不会对自己失望

填写一些个人信息表格时,“特长”那一栏我一般都会填“写作”,但当这两个字落到纸上时,我又感到十分羞愧。因为“写作”这种特长,并没能在我身上充分成长,它像是一株无意栽下的幼苗,被漫不经心的浇灌,长得东倒西歪。

恰逢最近遇到一些职业困惑,回想过去4年的职业生涯,我发现自己虽然热爱写作,并将完成至少一部小说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在职业选择上,我总在回避与“写作”相关的工作。

我也常疑惑,自己的这种“刻意回避”到底为什么,直到某天蹲厕所时灵光一现,一个答案若隐若现:大概我的潜意识中觉得,不去尝试,就不会对自己失望吧。

深思这种不愿迈出第一步的心理根源,我发现有三个原因值得注意:

第一,沉浸在“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性”的假想中,因此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拿出all in的心态。当有一个比较“容易”的选项摆在眼前时,就认为可以尝试一下,暂时搁浅了心中认为更值得尝试的计划,同时心里想着如果这次尝试不能成功,失败以后再“回归初心”未尝不可。

第二,总认为自己尚未准备好,因此总是在准备:买回来各种书籍和课程,学习,工作之余偷着练习。但忙碌的工作难免会打断这种练习,等下次重拾“学业”的时候,发现自己距离理想中的“准备充分”还差很远,于是又开始陀螺般的学习。

第三个原因可能涉及到更加根源性的东西,即害怕失败,害怕自认为的优势并不是优势。如果不去尝试,就可以告诉别人,我并非不能,只是还未开始。这种心理的背后,是很重的得失心,是懦弱。那些总在做准备,永远准备个没完的人,就是被这样的心理害的。

近期大热的韩国电影《燃烧》里的男主人公,就是有着这种鸵鸟心态的人。他是一个乡村无业青年,文学爱好者,自称在写一部小说,但并不确切知道要写什么,也没有计划什么时候开始写,什么时候写完。他就是一个永远在准备,却永远不计划如何行动的人。对于一无所长的他来说,阅读小说和写作似乎是他唯一能够确认自我价值的方式,也是他唯一能够傲视上层阶级的武器。他恐惧的是,他自以为在写作上的特长,其实并不比其他人更优秀,他恐惧他实际上写不出一部优秀而完整的小说,他不确定自己配不配得上“小说家”的身份。所以,当别人称呼他为小说家的时候,他感到非常羞愧。他总是在拖延,就像一个赖在考场外的孩子,不愿面对真实的考验。只要不去参与考试,就不会发现自己也许只能考六十分,就不会对自己失望。然而他不知道,在他拖延着不进考场的时候,很多原本不如他的人,已经通过考试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通过不断的强化练习,变得越来越厉害,成了同行中的佼佼者。

其实对失败的恐惧,不仅普通人会有,一些很成功的人也会有。最新一期的《无限歌谣季》里,小岳岳讲起了第一次登台的经历。他第一次登台时,太过紧张忘词了,导致原本18分钟的表演,只进行了3分钟就继续不下去,只得黯然下台。那以后,他师父郭德纲将原本计划好的小岳岳的表演都搁置了。郭德纲说如果第二次、第三次登台再和第一次一样忘词,那小岳岳一辈子都很难再登舞台了,因为3次失败的舞台经历,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留下深重的心理阴影。

相比于失败,对失败的恐惧,才是人生中更毒的毒瘤。它会让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拖延和逃避中,错失一切机会。人生最糟糕的不是出错,而是你居然没有出错的勇气。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刻意调整自己的“鸵鸟心态”,也分享几点心得:

第一,重新定义成功。虽然写作对我来说很重要,但我不会把我在写作这件事上的成功定义为写出10万加,而会把我的成功定义为通过写作,分享了我自己的独特生命体验,并且能够坚持写作这件事。如果我要将10万加作为成功标准的话,恐怕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我不得不去迎合读者的口味而写作,从而失去自己的标准和偏好;其次,我会因为得不到10万+而痛苦不已,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最可怕的是,我会真的以为10万+就是成功的标准(成功的标准是个很复杂的话题,有机会的话我会好好写一写这个话题)。

第二,允许自己犯错,暴露问题。也许多读一读励志书籍和人物传记,能够帮助减少一些心理负担,当你发现,那些非常成功的人也曾经历过你未曾想象的失败,以及大多数的成功者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都没有预料过日后的成功,你也许就能以更加宽容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失败了。

第三,与自己的缺点和平相处,并想一想如何通过团队合作弥补自己的缺点,或者通过转换方向,将自己的缺点搁置。譬如我就发现,在策划工作中,我比较擅长定义和分析问题,以及创作内容,但却很不擅长内容的传播,因此我需要做是:1、努力将“传播”这一项做到七八十分;2、承认自己不擅长,并且向别人求助,与擅长者合作;3、努力将自己的长处做得更好,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有与别人交换长处的资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要不去尝试,就不会对自己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