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空和原来是空

佛门讲四大皆空,也说缘起性空,所有的事物本性皆空,只是依因缘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很长一段时间了,对“缘起性空”有一点点明悟,却又总觉得不明了、不清晰,于是也花一点点时间和心思来辨证一番。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与理如水中之花、镜中之月、江上之雾,我们虽可感却不可触,可见而不可喻,往往看不清、理不明,弄不懂这缘,悟不通这空。正如我们在现实中的目标和追求、拼搏和奋斗、成功和收获,都离不开一个赤裸裸的“欲”字;我们所走过的路、经过的事、遇过的人,都围绕一个时隐时现的“缘”字;我们拥有的、失去的,到达的、错过的,满足的、遗憾的,也都应验一个玄之又玄的“空”字。

而“空”的属性,首先是区别于“无”,其次是起于“无”而显于“缘”。“无”与“有”相对,是对“有”的否定和反驳,与“有”对立又相辅相成。古人常有关于“无”的思考,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有心与造心,到“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的有意与随意,再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物无我、物我两忘。可见自古以来,我们对思想境界的高低与深远与否的划定,一定会和“有无”“物我”相关。

其“有”之形、声、色、相,多为客观,也多与外物相关,是这个世界从外在到我们内心的折射。其“无”之隐约、悠远、内涵、丰富,多为主观,也多与内心相联,是这个人或者某个人在某个特殊时刻、特殊境地方能由特定事物引触、萌发、壮大的感慨、明悟和某种空灵的状态。由此,我们便接近和降临到“空”的边界,并以此生发广阔的空间,把我们推向更为玄奥和生动的世界。

当我们把握住既往的“缘”,我们就会握住当下的一切,而当以这握住的一切为“因”,又会产生未来无穷的“果”。所谓“因缘既定,业果必报”。正如释迦牟尼佛所言,“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我们自身即有佛性,此身必有佛法,只需去除妄想执着,即可证得无上之法性。

如此得悟,“本来”即空,缘聚之时空即显现为一切,一切循环以此为本来,此即是源头,是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因。我的思想、言行未具现时皆为空,一旦由缘聚会显现即为因,而因汇则果至。一切果报以此为“原来”,此即是因缘,是落脚处和省悟处,缘散时“原来”仍由因缘不在而灭散,终归于空。

由此可见,本来是空,是于因缘未起时见一切性空。原来是空,是与缘法俱散后见终归性空。一者先于缘聚,一者现于缘散,前者是动心,后者是见性。沿着本来的空,我们会历见世界的多彩多姿,回归原来的空,我们能触发自我的深智广慧。


于是,“是非成败转头空”成了缘散后的寂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化作缘起后的境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了无物无我的深刻感思和立言立行的彻悟。于是,人生便可随心亦随性,言行尽可随遇且随缘。

2022.11.19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来是空和原来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