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爱,说出来却变成了伤害

​语言的力量堪称核武器,动用语言可以发动战争,产生杀戮。

但合理善用语言,也能振奋人心,让人在废墟中仍能看到希望。


语言的力量如此巨大,但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他的重要性。


我常听到很多家长对孩子使用各种负面的语言,当孩子在尝试做他没做过的事情。

比如,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尝试拿着扫把和簸箕模仿大人扫地,大人可能会说”你还小,这个你不会的,等你大一点再扫“。

如果这个孩子每次扫都被大人制止,他长大了还愿意扫吗?


你的生活中是否会对孩子经常说“你不会,你不能,你会把。。。搞砸的。”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动手,爱探索的。

但在家长一次次的否定后,再大的动力也都被磨灭了。


在工作中也一样,当你兴奋的提出一个想法的时候,你的领导对你各种否定。

请问,你还有提出建议的动力吗?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不管他做的多差,只要找到一点闪光点就给予赞美。

如果一开始就拒绝,一味的否定孩子,自信心就会不断遭到打击。


为什么有的孩子好吃懒做,做什么都觉得了无生趣,很大原因就在这!


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机会去锻炼,去试错。

相信我,他会越做越好的。



有一个孩子摔跤了,很伤心的哭,该怎么引导?

孩子成长过程中,摔跤在所难免。

相信大人看到都会心疼,但通常大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没事没事,不哭”。都叫你好好走路,谁让你总是在这里走啊?“


咱们把这句话拆分一下!

第一部分,说“没事没事,不哭”,这是自以为的安慰,如果孩子摔的很严重,你说没事,孩子心里会想“你才没事,我好痛啊!还不让我哭!“,他感受到他的痛得不到大人的理解。


第二部分,说“都叫你好好走路,谁让你总是在这里走啊?”,“或者说”都跟你说了很多遍了,要穿鞋“。


首先,这是大人在推卸责任,在表达你已经提醒过孩子了,孩子摔跤了你一点错都没有。


其次,这句话让孩子听起来就是在指责他,(不管大人是因为心疼才这么说,还是有意指责),孩子摔跤是自找的,这个痛不仅要自己承受,还要得到大人的批评。


如果你是孩子,请问你的感受是什么?


孩子摔跤,大人都会很心痛。但我们的语言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痛,我们的爱。反而是让孩子感受到冷漠、指责、或者嫌弃。


正确的引导方式,应该是。

第一步:最快的速度走在孩子旁边,蹲下来,眼睛看着孩子。要让孩子清楚,他摔跤了,我们是知道的。同时,我们的眼神里也很自然地流露出心疼。


第二步:让孩子先好好的哭,让他先发泄情绪,不能压抑。


第三步:等孩子哭了一会儿,情绪有所缓和,再问他,摔到哪了?在哪里摔的?不管我们是否清楚孩子整个摔的过程,这么问目的是让孩子去回顾,他刚才是怎么摔的,让他总结经验。同时也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孩子可能在和你表达的时候,自己就站起来了。

如果孩子摔的不严重,我们通常都鼓励他自己站起来!


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在每次的跌倒中总结经验,有所成长。这才是父母要协助的。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者考上名牌大学。很兴奋的跑过来和你说,他想努力了这么久终于有成果,很想得到你的肯定。


如果你冷冷来一句,“不错,下次可以做到更好”。


有一个导演,他考上了名牌大学,兴奋的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结果他妈妈说“你厕所的衣服还没洗,赶紧去洗吧!”。听到这句话,他愣住了好一会。


这个导演一辈子都想得到妈妈的肯定,但这只能是一种妄想,不管他现在取得多大的成就,在他的内心,永远都是自卑的。


也许这个妈妈害怕孩子骄傲,希望鞭策他不断往前走。

但请记住,妈妈不是教练,孩子需要和妈妈有爱的链接,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他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永远不知道几时才是尽头,要做到什么地步才是家长满意的。

如果要鞭策孩子前进,不需吝啬肯定的语言。相反,适当的鼓励可以让孩子走的更远。

关键,他成长的路上是开心的,而不是孤独的。


如果你的语言模式是这样,不仅对孩子,也许对爱人,长辈也都是这样的表达。

“不要命了,都叫你别熬夜,还总是熬夜”,

“总是不锻炼身体,老了走不动了我可不会扶你”,你是否对爱人说过这样的话。


你很在乎爱人、亲人的身体,但无法正常的说出你的担心,其实你大可以这么说“亲爱的,我很担心你的身体。答应我,别再熬夜了好吗?“


相信读到这里的你,好好回看自己平时使用的语言。

我们常鼓励、赞美别人?

还是常指责、抱怨别人?


我们的语言给到别人温暖、力量?

还是让人难过、不堪?


不同的语言,也许,造就不同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明爱,说出来却变成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