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不愿你一个人,哪怕你说过得很好

在我大学毕业两三年,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母亲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焦虑,不用我说,除了谈婚论嫁的个人问题,似乎也想不到其他什么值得忧心的了。

这大概是许多女孩子曾经面对过的梦靥。

刚开始的时候,母亲很柔和,小心翼翼的试探、传达并尝试渗透她的观点,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见效太慢,而女儿一天比一天大,这就好像头上悬着一把刀,每天都向她的头顶逼近一分,不抬头也觉着头顶一丝寒意,偶一抬头,更加诚惶诚恐。

遏制焦虑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行动;而帮女儿脱单的最好办法,自然是相亲。

于是,母亲开始有了各种来自于“张阿姨”“李阿姨”的资源。

在“鼓励相亲”这条道路上,似乎每一个妈妈都有着通用的套路。

从心态的角度讲,需要你勇于尝试,试错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

从行动的角度讲,这个人不对不要紧,只要妳一直在尝试的路上,总会遇到对的,女儿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得大多数母亲感到放心,也缓解了大多数焦虑,毕竟不停止行动,就会有希望。

从自我认知的角度讲,不能太挑剔,每个人都不完美,要懂得取舍和包容,也要自知斤两。

从情商磨练的角度讲,感情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一见钟情是电视剧,日久生情,懂得经营才是生活的常态和智慧

......

而这一切,大概就是每一个单身大龄女青年与父母剑拔弩张的开始。

或许是因为太焦虑而又太急躁,在我看来,许多母亲推荐的相亲对象总不像是精挑细选后的,所以常常被我拒绝。

可是这些来自母亲朋友们的推荐,若都这么无疾而终,大概她是抹不开情面的,于是渐渐的又软磨硬泡,开始接触聊天。我已经忘了和这个唯一加QQ的男孩子说了些什么,总归是不那么热情和配合的,最终导致介绍的阿姨觉得对不起男生,而我妈妈对介绍的阿姨感到抱歉,彼此之间有怎样的话语传递或揶揄,不得而知,而唯一可以回忆追溯的是,回到家的妈妈认真的和我这个“罪魁祸首”置气了一场,虽然下班后的我仍有热饭热菜吃,可是两三天母亲都不肯和我说话。

大概单身时间长的人总免不了有几分固执,而我是实实在在的倔强,总觉得这是她“自讨苦吃”,强扭的瓜不甜,勉强对上倔强,战火硝烟不可避免。

几天后,我正准备上班出门,路过母亲床边,她醒着却没起,感觉像是蓄势待发了一阵,憋不住心里的怨气,对我说了一堆大意为“再也不管我”的绝交通牒,来回几个交锋,我义正言辞、底气十足的对她讲道:就算以后真就一个人,又怎么样?我完全可以一个人也过得很好!

“可是我不愿意啊!”

她躺床上,显得有些声嘶力竭,又有些无奈哭喊的回复我,恨不能锤床以示不满。

那一刻,那句“我不愿意”——竟让我感到难以反驳。

不愿意什么?

大概是远虑着,如果有一天她离开了,这个世上,许许多多的人,可仿佛就剩我一个,别人都有自己的一家人,而谁又是我的一家人?

大概是远虑着,宠了20多年的女儿,要被人指指点点,不知是性格不好,还是挑剔过头,才这样嫁不出去,注定要孤苦伶仃?

就连我自己都愿意了,选择了,斩钉截铁的承诺了,要过出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可是,她却不愿意。

就那一刻,我对母亲的“强迫”和“焦虑”释然了,除了父母,又会有谁深切的关心及担心我的幸福,甚于我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母亲仍是一个愿意交流并接受意见的人。

我开始告诉她,我会自己操心并“督办”这件事情,也警示她,急促慌张的婚恋并不值得提倡,也许结得快也离得快呢?她接受了,也学会把这个警钟敲给那些言语上“替她操心”的阿姨们。

后来的她,在我的每一次周末化妆出游中,变得淡定许多,直到有一天散步,母亲突然问我,最近是谈恋爱了吗?我惊奇的笑笑,问她“你怎么就知道我谈恋爱了?”

母亲得意的说:“我的女儿,我当然知道~”

这样的对话,距离那次“革命性的争论”已是2年~

人生当中,第一次领悟到“什么是孤单”,什么是“家人的意义”,什么是“爱、陪伴与共同成长”,都是从那句“我不愿意”开始的,那句对“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的,发自内心的否决。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那些相送的小路上,我们何尝不是在时间滴答的催促下,终将失散那目光。

宿命的残忍让我们害怕离别,而比离别更让人惧怕的是——终将消亡,直到重逢也从一种期待,变成一种信仰。

而有一种爱,是在我离开后,依然爱你,愿你平凡幸福。


——微信公众号【佚名集】

你可能感兴趣的:(03//不愿你一个人,哪怕你说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