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是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所著的一本小册子。这是我读的这位作家的第一本书。初听书名时,以为会诸如许多家教书一般,理论带案例,阐述应如何放手、如何相信孩子之类。老实说,这样的观念倒是并不新奇。因此,我其实也有点担心,一方面会不会过于理论化,不好读;另一方面,又会不会和许多常见的家教书一般,无新意的道理说教。真正读起来,才发现比想象中轻松,却又令人确有所获。作者高屋建瓴,将几个核心观念,用非常朴实的话语娓娓道来,又发人深省。虽然部分内容偶有重复(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作者想要再三强调它的重要性),但仍然算得上一本值得再读与思考的好书。
任何教育的开展与实施,首先源于它的目标。目标可以说是教育的基石,决定了教育的方向与具体做法。我很欣赏作者在自序中提出的他所认为的教育目标——“自立”,并且他还具体阐释了达到自立所需要的三个条件:能够独立作出选择;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老实说,第三个条件对我的冲击最大。一会到后面,我再详细说。
围绕“自立”这个基石,我认为,作者在这本小册子中想传达给我们的是三个核心观念。
一、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亲子关系始终摆在首要地位。
作者在这本书中的多处,真的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多到你会感觉有些重复。但也正因为作者的不厌其烦,才让人对此有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有效指导。……孩子才能够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建议。”
大多数人平常很多习惯的、下意识的做法,比如:唠叨、批评、打骂、训斥、怒吼……,恰好是良好亲子关系的杀手,导致其结果也往往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我们能时刻谨记这一点,把它作为心中最重要的一根准绳,也许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进而会帮助孩子更好更早地走向“自立”。
二、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要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方使劲
紧承上一条,“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而平等的对待孩子,表现之一就是尊重孩子的课题,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灵魂,相信他(她),不横加干涉。而表扬与批评体现的都是父母对孩子的居高临下,不可取。
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着重强调了“学习必须是孩子自己来解决的课题”。横加干涉,“会破坏彼此的关系”;“一旦发生了问题,孩子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
但是不干涉,并不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可为。父母要清楚明白自己可以的着力点是什么,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方使劲。譬如说:
在良好亲子关系这个基石下,提前告诉孩子:“如果有什么我能够帮忙的地方,请尽管开口。”也就是说,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是一直在的,只要“我”需要,就会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就会滋生主动探索、面对失败的勇气。
父母真正可以做的是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孩子真正懂得了学习的喜悦和获取新知的快乐,即使无人强制也会主动学习。”这句话太精妙。孩子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动机(兴趣)和意志这两个因素都不可少。而在这两者中,动机(兴趣)又是首要因素。可是现实往往是,很多家长会抱怨:这孩子做什么都没有长性;写作业总走神;怎么说都不学习;遇到点困难就放弃了……于是,提醒、催促、唠叨、奖励、惩罚等等,花了大量力气,想尽一切办法想让孩子行动起来,却收效甚微。这恰恰是因为走偏了方向。父母真正应该着力的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可是很多家长不愿意在这一点上动脑筋。
当然,“如果孩子主动求助,父母可以在许可范围内给予帮助。”但是,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把握好这个界限与度,很多事情仍然必须由孩子自己去完成。
此外,当孩子的课题和自己发生冲突或由交叉时,父母“与其做错误的判断,倒不如在对孩子的言行产生疑问的时候坦诚地询问。对孩子的行为有困惑时,直接告诉孩子并寻求他的帮助。”猜忌、怀疑再怎么“看似为孩子好”,也在一开始就打上了“不信任”的标签,是一种不尊重、不平等的体现。真诚的提出困惑,邀请帮助,反而会达到共赢,激发孩子的合作意识。
三、 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在自序中看到“自立”的第三个条件“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时,就感觉眼前一亮。我以前似乎从未把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却又深觉应该是这样。
到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哪?
本书中,作者给出了很好的解答,并且多次强调——
学习是要在“获取新知中感受喜悦、进而通过学习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如果孩子能够从保持安静中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那也就不会再做一些令大人头疼的事了。如果能够拥有贡献感,孩子也就不会盲目地渴望获得表扬了。”
“不懂得学习是为了贡献于他人和社会的孩子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马上就会放弃。”
“学习不是为了被别人认为优秀,而是为了对他人和社会有用。”
……
这样的句子让我情不自禁地暗暗点赞,拍手叫好。这才是教育的大视野、大格局。这也极有力地批判了“现在努力学习,以后就会轻松生活”的老观点。事实上,生活哪会有绝对的轻松呢。可是,当你有足够大的格局,不再把视野局限于个人,当你有真正想做的事,再艰难,也会甘之如饴吧?
于是,从这一点出发,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要在生活中多次向孩子传达这种理念。但是传达的方式,一定不能是说教、硬塞。正如花生妈妈所说,孩子只有自己感受到了关心、尊重,才能够自发地对他人关心、尊重。父母要把力用在无形的地方。
其次,“在平日必须关注孩子所做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仅限于孩子的实际行动,还包括孩子本身的存在。”确实,孩子的存在本身就很可贵,向孩子真诚地道一声“谢谢”吧!
总结
孩子是一个立体的人。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总是把目光盯在一个细小的具体问题上,而是要着力于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或者说“共同体感觉”(关心他人)。
因为“能够在学习之外的地方找到贡献感的孩子会形成自我价值认同感。自我价值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包括学习在内的直面自己课题的自信和勇气。”
而作为父母,不管教的勇气,来自于哪?——来自于自身的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来自于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对孩子课题的尊重、对学习深远意义的把握。明了了这些,我们的心中就会有一根准绳,它会调整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减缓焦虑,进而产生勇气。这,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真正着力的点。
部分金句摘录:
P73虽然知识和经验有所不同,但作为人绝对平等。
懂得获取新知的快乐。
P97 孩子很清楚自己行为的意义。
孩子会在心中问自己对他人有用吗?
P126 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自我价值认同感。
P139 接受孩子的真实面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
大人不是敌人而是同伴。
P186 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分清父母能够决定的和不能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