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图片拍摄于梵蒂冈

午睡后,窗外的雨还不停的下着,感觉天都快漏了,从回来到现在,几乎十几天都是雨,是雨季吗?好像也不像,雨却依然下着,有的人欣赏雨,有的人随雨一起惆怅感慨。

我好像两者都不是,没有什么欣赏也没有什么惆怅,但有一份聆听。听雨如观瀑,一个是看,一个是听,但不论你看还是听,都要看你的心的感知。此时无喜亦无悲,只有窗外葡挞的雨声和内心静静的波纹,但却燕过无痕。

昨日陪朋友去一寺庙,上香礼佛,并与主持交流,听他时时引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他津津乐道的说着,我们就专心的听着,看看可以跟自己的内在有什么碰撞。

我想这位主持不光时时誦念这部经典,还时时意起参照自己的行为,并将一些境界视为向往达到的高度,这是多么美妙的事,也从另一面对我们起了警醒和提示。

想到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这位高僧未出家前是位打柴为生的农夫,还要照顾一位生病的母亲,一日砍柴回家的路上,经过一旅店,听人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逐问是何书?去哪儿寻?旅店客人回,“书名《金刚经》,从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哪儿得此书……” ,于是慧能大师安顿好母亲,便去找这位大师,才有了后面顿悟的故事。

所以,一切都仿佛在偶然与必然间变动联系着,你无法用常规的想法去思考为何这位大师在那时听到此文,又为何会对这几句话发生如此大的内在心理反应,也许这就是禅宗的玄妙,要不怎么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会对东方的禅文化那么感兴趣,一定是某种内在的东西让他们体会到了什么,否则,经济发达的今天,还会有那么着迷的人们关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但人就是怪,在某种感受下,会有一种心灵的体验,有的比较浅表,有的却很深,有时深到你都无法探测,要不怎么说“一根筷子怎能探测深邃的大海呢”?

所以我记下了一段经典而又美丽的话,“不论你贫穷还是富贵,都要有对生命美的感受力,不要内心暗暗的晦涩,美丽心情,享受生命每一刻的宁静和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聆听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