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筑基第27课+约练收获

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264天  2021-12-26

本周约练第三场,观察员

虽然焦点疗法侧重解决,聚焦解决之道,但并不是说要回避问题、不谈问题 。所以,要对当事人的问题状况以及他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感受和需求进行了探讨。

另外,探讨目标不要太快,要对当事人在乎的、看重的地方多停留,如果目标探讨后再让当事人多描述一下目标实现后的场景,以及生活中哪些迹象说明目标实现了,会增加当事人的动力。

复盘筑基第27课

一、合理情绪疗法

1、合理情绪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是合理情绪疗法对于年纪轻的,智力文化水平高的,领悟力强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学派都差不多,一般都是年龄越大效果越差,文化越低效果越差。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效果也差,因为很难坚持下来。来访者是否积极主动咨询,也至关重要,如果他不主动,也不容易有效果。咨询里有个重要原则,就是不求不帮,来欢迎,去不留,必须他本人有意愿,才会有效果。做青少年咨询,家长想让做,反复的确认孩子是否愿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哪怕他条件再好,本人不愿意,效果也绝对出不来,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无法叫醒一个不想醒的人。所以来访者必须从游客型转变成消费型,才会有更多的变化。

二是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就如焦点所说的,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思维模式是挑错思维模式。

合理情绪疗法提出,假定心理痛苦是认知发生障碍造成的,我们不要太排斥不合理的思维,只有这种思维给我们带来困扰时,才需要调整。

三是咨询的效果跟咨询师本人有关。因为咨询师也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信念。因此咨询师在学习的时候,要善于觉察,自己是不是已经少了很多的应该、必须、一定,有没有变得更柔和、更随和、更平和。咨询师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接纳度是否有提升了,有没有保持微笑,保持欣赏的去看人,看世界,包括看自己,能不能接纳自己的不接纳,能不能更好的跟自己和平的相处。心理咨询,最终是用咨询师这个人去做工作,而非技术,各个学派都是如此。

2、ABCDE理论

A是事件,B是认知,C是情绪与行为,影响情绪与行为C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认知B。D是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E是通过辩论带来新的认知。当我们的情绪上来的那一刻,其实是我们的不良认知B在起作用,我们认为他就应该怎么样,他就必须怎么样。比如我们对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为他付出那么多,他就必须要听我的话,他在家躺平了那么多天,他现在应该有精力去上学,他还不去,我们就稳不住了,情绪就上来了。我们认为老公该挣很多钱,然后养家,当老公没挣那么多钱的时候,我们就恼了。

生活中,当我们认定有些事是应该、必须、一定的时候,发生一点小事就会想到一些糟糕的画面,一些糟糕的后果。孩子不上学了,什么时候能去,要是他不上学了,将来咋办呀,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有了这些认知,我们就会想的越来越多,就会想到很多灾难性的的后果。这些灾难性的后果很多时候并没有出现,但是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就会导致情绪失控,彻底稳不住。这时给孩子说话的时候,就会夹枪带棒的,就会使劲的想去推他,推又推不动,更感觉会完了,快气爆炸了。我们要通过约练,去看我们内心是咋想的,当时发生了什么,灾难一定会发生吗?孩子将来一定那么惨吗?孩子一定好不了了吗?再结合焦点,确认知觉,扩大知觉,然后我们让他看到例外,看到成功经验,他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家长就会想起来,有一次好像我没管他,孩子后来也没有啥,也没像我担心的那样一定会怎么样,这个经验就让他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他极度的担心就会有变化,再遇到事的时候就能稳得住了,自己情绪状态就会好很多,就不再因此而焦虑,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

信息平衡疗法,当我们接收的信息不平衡的时候,会出现认知出现偏差,导致很多的焦虑。比如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孩子不上学就完了这一类的,我们就会很焦虑。但是如果你能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有好多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后来发展的都还不错。这时,我们的感受就好多了。有点像焦点解决里的一般化,有些事情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 一般化之后,感觉就好多了,因为以前我们没有注意到过这些信息。也有点像认知疗法里的灾变祛除,当人们意识到他以为的灾难化后果,其实是不存在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发生的,他的状态就会好很多,他的认知就发生变化。 

3、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合理的信念,大都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就事论事的思考问题。如果他的信念不依照事实,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是夸大了,怎么办?就用具体化去澄清。具体化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功,是神器,无处不在。当一个人他给自己贴了很多的标签,过度的焦虑,有很多的臆想,根本就不符合现实,就需要通过具体化去澄清。然后他就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他以为的世界都快崩塌了,其实只是最近两天状态不太好,没睡够觉而已,他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了。这样他的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变得合理,所以具体化非常重要。

合理信念,是由已知的客观事实做基础的,是真实存在的,能使人保护自己,努力愉快,使人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就是说,合理的信念往往都是有边界感的,不合理的信念,会有很多的边界侵入。尤其是父母对孩子,孩子越大,越需要边界感,但是我们往往没有边界感。就认为你是我的孩子,你就得听我的,我就要管你,这样才是尽责的父母。作为父母,当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你要学会少做或者不做什么,而不是要学会做什么。因为我们很容易侵犯孩子的边界,破坏他本来就有的系统。就像很多孩子精力不集中,家长很容易在孩子做事的时候一惊一乍,突然跑过去吼一嗓子,或者是突然打断他,给他一个赞美,或者突然跑过去指导一下。孩子随时处于一个不安全的环境里,他虽然做错了,但他不需要你的那些反应,他可能过一会自己就能反应过来了,但是我们往往是反应太快了,我们做的太多了。

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困扰。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各种情绪困扰,没有关系,我们会很快的意识到并做出调整,可以很快的消除,这些都是合理的信念在产生作用。

4、不合理的信念是主观臆测的,会产生情绪困扰,使人苦恼,难以达到现实目标。尤其是我们认为必须要达到,通常又达不到,这样长时间无法消除或减轻情绪困扰,就会造成不恰当的反应。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艾利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总结出来了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见。 

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能否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能有所成就;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做严厉的谴责和惩罚;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虽然我们学心理学已经好久了,但是这些情景依然可能会出现。尤其是这几种情形,我觉得要怎么样,我完全要怎么样,我应该要怎么样,或者孩子应该怎么样,他必须要怎么样,他不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这些想法可能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当我们的期待没有达到,就会很焦虑,就会觉得没法活了。有的人总是认为不愉快的事是外在环境因素造成的,自己无法掌控,只好选择逃避;人必须依赖他人;以往经历的影响,难以改变;一个人就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的“应该”,比如他是老公,他就应该怎么样,他是孩子,他就应该怎么样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信念,都会使人产出情绪困扰。

5、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就是“必须”“应该”“一定”这三个词语。绝对化的要求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沮丧和焦虑不安,因为这些要求不一定能实现。像“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一个绝对化的评价,太概括化的自己了,在某一点上可能是这样的,但不代表你整个人都是这样的。“孩子应该学习,在这个年龄他就该上学,他必须上学。”这也是绝对化的要求,打个比方,你可能就会感觉到不太合理了。比如你得了重病,你也得下床干活去,因为你年轻。这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不太合理,他重病了,他怎么能干活呢?就因为他年轻,就得干活吗?同样,孩子虽然在上学的年龄阶段,但是出状况了,他难道还得完成上学的任务吗?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不太合理。他年轻他该干活,但他身体承受不住,需要调养身体。在这个年龄他就该上学,但他可能心理出状况了,需要冷静思考。

工作岗位上要求的“应该”“必须”“一定”,不属于不合理的思维,那是应该要做到的。工作中容易有绝对化的要求,因为领导考虑的是整个集体的利益。当然工作上要求的应该,也要注意到具体情况,这样更好一些。工作中是工作中,生活中是生活中,这是两码事。“应该”是一个最绝对化的要求,在焦点解决里有个环节,训练“是应该还是难得”,就是一个绝对化要求理念转变的训练。训练结束后,就会发现我们的幸福感就增强了,因为你的理念转变了。

(2)过分概括化。过分概括就是以偏概全,贴标签,因为一点事,就给他下个定论,他就是这样的。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过分概括,比如孩子偶尔反应的有点慢,就给孩子说,你看你懒得跟你爸一个样,你看你笨得像猪一样。实际中他只有一点没反应过来,或者他做的有一点不太到位,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认为他都是这样的,这就叫过分概括化。爸爸总是被躺枪的,不过爸爸躺枪也开心,因为是亲孩子,爸爸不在乎躺不躺枪,爸爸最在乎是不是自己亲生的。过分概括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需要用具体的去澄清,澄清之后,他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感受就会不一样。

(3)糟糕至极。糟糕至极就是遇到一点小事,他就会非常的焦虑,觉得很可怕,认为全完了。有的人天生就会如此,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让他立即改变,可以鼓励他,用具体化去澄清。如果你自己修得还不错,碰到糟糕至极这种情况,可以用云手,先接住他。如果你接不住,听见他说糟糕的那些东西,你整个人就快爆炸了,这个时候你就没有办法帮助他改变这个思维模式了。咨询师首先要稳得住,然后顺势后退,听他说发生了什么,怎么这么可怕,到底有多糟糕,能说的再具体一点吗?这个时候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了,再顺势回推,给他探讨以前有没有过类似的担心,后来都怎么样呢?跟他谈具体的事。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想象出来的糟糕至极的事,后来可能都没有发生,你不要在理论层面上跟他纠缠。要给他落地,跟他聊实际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后来都怎么样了,然后去确认他的知觉,他的认知就会改变。但他可能仍然会说,我知道没有那么糟糕,但是我还是会担心。这时我们要去确认,你想要什么呀?你希望怎么样?做点什么能让你实现希望?或者离你的希望的更近一点?就是我们要更多的确认他的知觉,跟他多探讨看他想干嘛,他想要什么,并非让他给我们描绘一下多么糟糕,然后立刻就去纠正他。

有人说,他现在工作没有任何意义。这时你要看他想干嘛,是什么让他这么说,他说这个想干嘛,他只是单纯的说一说,他还是有别的期待,他希望有什么改变,他需要你做什么?就像朋友跟我们说一些事情的时候,他需要我们有什么的回应?他需要我们的安慰吗?还是他只是说说?我们都要去确认的,你不确认的话,就容易帮倒忙,可能你帮的忙根本就不是对方需要的。

6、合理情绪疗法的目标

自我关怀,自我指导,达到自己帮助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自己修自己,能够自我接受,达到心理健康,能够很好的与自己相处。我们常说,一切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有关系就没关系,这个关系不单单是指与周围他人的关系,首要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怎么样,你跟你自己相处的还好吗?你能在更多时候保持平衡吗?虽然我们认识到自己有问题,但是仍然会认为那都是他们的错,都是他们老指责我,都是他们老绝对化要求我,整天说我这不行那不行,所以我才不平和。确实有他们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认知,进而改变他们,而不要停留在内耗上。如果你做不到,解决不了,那就该忙啥忙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不会内耗,我们的状态也会更好,身体也会更好,心理状态也会更好,事业发展也会更好,幸福感会增强,这个时候我们整个人的容器就会变大。如果你状态很差,身体很差,心情也很差,过得也不如意,那你的容器会变很小,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你就会勃然大怒,各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出来。所以当我们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那就做些自己能做的事,这也是系统观,白的多了,黑的就会变少,自身拥有的东西多了,自身的容器就会越大,我们的接纳度就会越高,以前接纳不了的,慢慢我们都能接纳了。因为我们拥有的多了,整个人就不一样了,慢慢的我们就变得越来越宽容。

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于尝试,这些都是理论层面上的目标。要想更好的达到,只有不断的听说读写,持续的浸泡,尝试,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长很多了。来访者说,他去医院治疗的真实目的是想死,其实是他在家里无法掌控,去医院是想求救。焦点解决认为,想死并不一定是想结束生命,他只是想结束那个糟糕的,很难去改变的现状。如果他的糟糕的现状改变了,或者难受的情绪缓解了,他就希望很好的活下去。我们要在两个方面做工作,一方面,如果他重度抑郁了,就要通过药物进行调理,当他不那么痛苦的时候,想死的心也会减少。另外一方面,给他探讨能够做点什么,可以改善他的现状,当他的糟糕的现状变化了,他想死的心就会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他想死并非一定是想结束生命,他只是想结束那个糟糕的、无法掌控的现状而已。

不完美目标,合理情绪疗法的不完美目标是消除他的症状,减少不合理的信念。完美目标,不但要消除症状,还要尽可能减少以后出现的可能性。相当于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不完美目标就是解决当下的问题,当他的不合理信念改变了,这件事就解决了。

完美目标,就是以后也不出现这样的不合理信念。在实际中,只解决他当下的问题,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不排斥不完美目标、具体目标,没有近期的、具体的、不完美的目标,就不可能有远期的、完美的大目标,它们之间是不矛盾的。通过实现不完美目标,逐步实现完美的目标,通过一点一点的累积,一点点的改变、调整,最终达到终极目标。焦点解决也是如此,它非常重视一小步的行动,非常看重具体怎么做。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咨询师是一个指导者、说服者、分析者、辩论者,咨询师非常的主动,跟来访者进行真刀真枪的辩论。有的老师比较适合于这个疗法,我不是太适合的,所以就选择了焦点。每个咨询师选择某个学派,都是因为这个学派跟自己比较契合,感觉学这个学派比较舒服,对这个学派比较认同。当然不是说不认同的学派就不好,就像找对象一样,你不喜欢的女孩,不代表这个女孩不优秀,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找到合适自己的,过日子比较幸福,学心理学也是如此。

合理情绪疗法,首先是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到ABC,商定目标,解说理论。然后进入领悟阶段,用具体化去澄清,探讨来访者的例外,用系统观来扰动,想一想周围的人可能会怎么看。对孩子不上学这个事,自己非常的焦虑,爸爸怎么不这样焦虑呢?如果他说的也有道理的话,是什么让他那么认为呢?从更多的视角来看,当知觉被扩大了的时候,认知就会发生变化。认知改变了,情绪状态就会发生变化。

辩论技术可以改变认知,但是不用辩论技术也能改变认知。像焦点解决里训练的“是应该还是难得”,以及“重新建构”,这些都能很好的改变认知,从而改变情绪与行为。我们曾经对李萍的故事进行过重新建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这孩子太糟糕了,导致我们的情绪也很差。重新建构完之后,认知发生了变化,视角发生了变化,再看李萍的故事,感受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慢慢的陪他聊,聊出他的例外,对他进行重新建构,然后去澄清,确认他的知觉,确认他最想要的是啥,他的初心,循环提问,看他周围的人怎么看,怎么想,通过外化让他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他的问题,这些都会改变他的认知。

焦点解决非常看重行动,与来访者探讨当下能做些什么,接下来一小步的行动是什么,行动的过程中,他的认知就会有变化。焦点的理念是,顿悟不一定会带来行动,但行动往往会带来顿悟。顿悟就是认知的改变,在行动的过程中,他做着,感受着,觉察着,可能突然就顿悟了。

修通,不同的学派使用的修通技术是不一样的,大多是行为疗法的技术。合理情绪疗法通过与来访者进行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等,使来访者能够修通。

再教育阶段,就是持续的觉察,巩固,记日记,自我思考。我们写分享,做反思,其实就相当于再教育,写着思考着,不知不觉我们的认知就变化了。

二、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

第一步:建立咨询关系。无论任何学派,第一步都是建立咨询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效果,就没有咨询,任何学派都是如此。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需要对来访者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排在第一的是尊重。焦点解决是一个以终为始,关注例外,关注优势资源,落实尊重与希望的学派,最核心最看重的就是尊重。尊重最重要的就是确认当事人的知觉,而不是认为我们应该咋帮来访者,一切都在尊重的基础上,确认知觉的过程就是尊重。

第二步:确定咨询目标。认知疗法的咨询目标,就是找到他哪个地方的认知有问题,然后再改变这个认知。错误的认知可能是表层的错误观念,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表层就认为就是孩子不听话,孩子不努力,所以我很生气,就是表层的一些结论。也可能来访者存在核心的错误观念,核心错误观念,往往都是评价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我概念有关。自我概念,不但认知疗法非常看重,人本主义的求助者中心疗法更为看重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对自己整体的看法和评价,核心错误观念就是在自己的深层次里有一个糟糕的自我概念。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她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自己当妈妈的能力不太强。再进一步,他可能认为他就是一个失败的人,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干啥都不行,他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这就到深层了,这个自我评价就是一个核心错误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很容易有这样的核心错误观念,一般情况下自己还意识不到,即便做咨询的时候,聊到这个深层次的核心错误观念,也会稍纵即逝,直到某一天他突然意识到,他怎么老是对自己有这个评价呢?

抑郁症患者往往都有这种核心错误观念,认知疗法可以用纠正核心错误观念的方法治疗抑郁症。当然各种疗法都是工具,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的修炼,助人者自身的完善程度。治疗抑郁症需要了解症状学,并非学了认知疗法就能治愈抑郁症。况且抑郁症到一定程度,应以药物为主,并非说纠正了核心错误观念就能治愈,咨询师自身没有很好的完善,基本功不到位,该服药时没有服药,这肯定是不行的。

抑郁症评定三三原则,在症状表现上有三低,“情绪低落,意志减退,乐趣丧失”,最重要的就是情绪低落,这抑郁症的特点。自我评价上有三无,“无用、无助、无望”,这是是错误的观念,无用,认为自己是个非常无用的人,完全无用,没有任何的用处。无助,没有人能帮助自己,所有人都帮不了自己,无望,整个人生是绝望的,没有任何希望的。因为自我评价“无用无助无望”,就会给他带来三自,“自责自罪自杀”。

纠正核心错误观念之后,接着是改变认知,然后是巩固,类似于合理情绪疗法的再教育。几乎所有的咨询都需要时间,需要不断的浸泡,反复的打磨,才能带来持久的变化。改变与成长是一个陪伴加等待的过程,改变快的往往容易反弹,看着好像改变的很好,过一段时间容易反复。

建立咨询关系,咨询师是诊断者和教育者,求助者是主动学习者。也就是说咨询师是处于一个专家的位置,咨询师非常敏锐的注意到来访者的不良认知是什么,很精准的做出判断,然后跟当事人通过就事论事,了解具体情况,让他意识到他的认知是不太恰当的,或者让他意识到他以为的认知与现实是不太一样的。认知疗法的咨询师处在一个非常主动的位置,其实求助者也是比较主动的,只不过是主动学习。很多来访者还是比较喜欢认知疗法的,希望咨询师能给他建议,布置家庭作业,能像大夫一样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第三步: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在认知疗法里,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让他意识到,原来不是他认为的那样。提问,就是不在理论层面跟他纠缠,而是就事论事,探讨具体的事情,让他有这方面的意识。例如,有个妈妈认为孩子出现现在的状况,都是因为自己没有管好,没有及时的教育,她因此很内疚。这是一个错误观念,我们就要问她,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她管呢?她可能会说,那也不是。就是你要就这个具体的事,给她做提问,让她知道不是所有的事孩子都没有做好,有些事她没有管,孩子做的还不错。通过自我审查,让她意识到很多的事情,她并没有做什么,孩子做的反而很好。通过具体的提问,问她关于这个事她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她就会意识到,并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她管,管的多了反而也不是太好,她的认知就会发生了变化。有时候,在某些具体的事上,她可能当前就局限在某一些点了,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让她能看到更多的面向,相当于用具体化去澄清。

孩子起床慢,叫他起床,他不回应,总给孩子有争吵。这个时候家长的认知就是,都怪孩子起床慢,叫他他没反应,所以才有这一系列的争吵,导致自己很生气。这时我们可以问家长,每次孩子都是起床很慢吗?她可能会说,有一次起床挺快的。接着问他,你怎么看那一次起床挺快的呀?这样他就意识到并不像他认为的那样,每次都是如此。再通过用具体化去澄清,他会进一步意识到,并不是孩子就愿意起床那么慢,这样他的认识就发生了变化。提问和自我审查,就是通过了解来访者的相关情况,让他对这个事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让他的认知发生变化。焦点解决也是如此,来访者在某个地方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就跟他详细聊这件事,寻找例外,让他看到更多的面向,确认他的知觉,然后扩大知觉,他就不再单纯的认为就是他以为的那样,他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盘筑基第27课+约练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