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17-21)

4-17

子曰:“见贤【1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

【1】贤:古时候帮助君工作的人。一个大眼睛瞪着,指监督君的人,这种人通常认真、正直、心细,敢于说真话。圣贤在古时是一样的,都是指境界觉悟比较高的人。

【译文】

孔子说:“看见境界高觉悟高的贤者,要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与他一样的错误行为,如果有就及时改正。”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2,见【3志不从【4,又【5敬【6不违【7,劳而不怨【8。”

【注释】

【1】几:一百八十度大鞠躬,对恩人表示尊重,表达自己对别人的亏欠的一种感恩。

【2】谏:认为自己认识到了真理,告诉对方。引申为,建议,有另外的看法。

【3】见:发现,各种感官感知到的。

【4】从:跟随,接受。

【5】又:重复,多次,反而。

【6】敬:这里指内心的尊敬。

【7】违:这里指改变。

【8】怨: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生怨恨。

【译文】

孔子说:“我们如果发现父母在为人处事上哪里有问题,要谦卑地、毕恭毕敬地给父母提建议。如果父母不接受建议,也要尊重父母的选择,要尊重父母的不改变。要为父母担心,为父母的这种固执己见和听不进劝告而担心,不能因为父母不接受自己的建议而心生怨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学与习,分享交流人生的感悟、体会、感知。

【2】方:有独立思想、能独立生活的男人,叫方士,这里指懂道理的人,明心见性的人。

【译文】

孔子说:“父母都在的时候,父母会把自己知道的道理告诉儿女,不需要离开父母到远处去学习。一旦出去求学,肯定是因为外面有懂道理的人值得我们去外出学习。”

4-20

子曰:“三年无改【1于父之道【2,可谓孝矣。”

【注释】

【1】三年无改:多年不改变,引申为一直不改变。

【2】父之道:父辈教导的道理

【译文】

孔子说:“一直不改变不变通父母教导的道理,按照父母教导的去做,不让父母背负骂名,可以称之为孝了。”

4-21

子曰:“父母之年【1,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2,一则以惧【3。”

【注释】

【1】年:计量单位,一年。这里指年纪。

【2】喜:古代指一个人躺在家里的床上、草垫上,叫喜。指自由自在,很舒适。

【3】惧:原指人类驯化出来的帮人打猎的鹰,遇上不敢进攻的动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神态,叫惧,指担忧,害怕。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想起父母的年纪,一方面要喜,另一方面要惧。喜是,我们今生最好的人生老师还在,养育我们的大恩人还在,与我们长期相处的人生伴侣还在,我们还有报恩的机会。惧的是,随着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也离死亡越来越近。要担心父母是不是已经懂道理了,是不是把人做好了。还要担心自己欠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没有报答完,父母就离开自己了。而父母一旦离开自己,自己就要独自去领悟人生了,就再也听不到父母的教诲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里仁篇第四(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