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画一棵树,类似家族树,用以描述暴力的根源。认识暴力,有助于理解非暴力。每天晚上,分析一天中的经历——我的所读、所看、所做。如果某个行为涉及使用武力,就把它归到暴力之树“身体的暴力”那一边;如果主要造成精神伤害,那就归到暴力之树“隐蔽的暴力”那一边。


恐惧无法带来和平。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

接着,表达感受。

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最后,具体的请求。


表达句式:发生了什么,我感觉怎么样,我需要/看重什么,你是否愿意做什么?

倾听句式:发生了什么,你感觉如何,你需要什么,我可以提供哪些帮助?


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就是异化的沟通方式:

1道德评判

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

2进行比较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

3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你让我”是人们常用的另一短语,例如:“你让我伤透了心。”此时,我们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4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许多人相信,作为父母、师长或经理,我们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对于国王、沙皇、贵族来说,将臣民训练得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一旦我想为自己辩护或开脱,我就默认了自己有问题。另一种反应是把对方的话视为攻击而给予反击。


很多时候,我们只会表达想法,而不会表达感受,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1)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2)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

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尽 委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尴尬 惭愧 内疚 妒忌 遗憾 不舒服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

爱的能力取决于审美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