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下雨的神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团队,你看,要下雨时,先是风伯打开风口袋放风,云童接着打开布口袋布云,然后雷公电母出场,于是雷鸣电闪,最后才是四海龙王出场,暴雨倾盆。
风云雷电和降雨,今天的人们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但在古人眼里却是神秘的,于是用神仙施法来解释,这在各个文明都是普遍现象,但是像中国这样团队作业的则很少见。其实中国的司雨仙班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风云雷电雨之神早就有,像《诗经》、《楚辞》里都有提到,后来怎么凑成了一个团队?虽然没考证过,但我觉得这和中国的政治早熟有关系。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就“六王毕,四海一”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模式催生出一套早熟的政治体系,尤其是官僚制度。选拔官员方面,西汉就有了察举制,后来在汉末三国时期演变为九品中正制,这在同期世界史上已经是很先进了,再后来到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出科举制,并在隋唐定型,科举制当然有很多问题,但在当时的世界却是最先进的选官制度,欧洲要到近代才出现类似的公务员制度。与选官制度同步,分政务类别设置官署,并对官员进行年度业绩考核,这些制度也从秦汉就有了,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则更加成熟和定型。这套东西今天看起来没什么,在当时可都是最先进的。
神话是对现实的折射,现实生活中政治运行、国家管理的状况,自然就反映到神仙体系里去了。《西游记》大战红孩儿一回中,孙悟空见红孩儿三昧真火厉害,就跑去找龙王借雨,结果龙王说了这么一段:“我虽司雨,不敢擅专,须得玉帝旨意,吩咐在那地方,要几尺几寸,什么时辰起住,还要三官举笔,太乙移文,会令了雷公电母,风伯云童。俗语云,龙无云而不行哩。”你看,这套制度流程严谨的很呢。
有一种观点很普遍,说中国人没有宗教精神,其重要论据就是中国人对神仙的态度过于功利,而对雨神尤其典型。鸦片战争前,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曾记下在华见闻,他见过一个巡抚,本来毕恭毕敬在龙王庙里祈雨,祈祷了两三天后毫无效果,这位巡抚大人不由得心头火起,命令手下将龙王爷的塑像从庙里搬出来,放到毒日下暴晒。“他待在阴凉地里尽享福了,也让他尝尝我的苦楚,看他还敢不敢不下雨。”
其实,这位巡抚的求雨态度并不新鲜,苏东坡在凤翔任通判的时候为当地求雨写过一篇祈雨文,求的不是龙王,而是太白山神:
“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瓶罂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于一方乎?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于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盍亦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尚飨。”
大概意思:一瓶一勺之水都可以滋润天下,你可是一方大神,你该怎么办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再不下雨,百姓就要挨饿,盗贼就要蜂起,这是太守的责任,恐怕你也脱不了干系吧。望你三思,上不负天子圣意,下不负小民之望。
过了几天,果然下雨了。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苏东坡和那位巡抚凭什么对神仙那么强硬,不是你们求人家吗?我觉得这不能简单用功利主义来解释。前面说了,中国的神仙体系是对现实政治运行的反映,那么老百姓对官员怎么看呢?我们认可你有权威、拿高薪,但得了好处得做事,不能尸位素餐。这是对官员的要求,对神仙可不也就一样了嘛。
这就能证明中国人没有宗教精神吗?我看没那么简单。首先,宗教精神是不是就必须用西方的定义,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我说豆腐脑就是加了咸调料的嫩豆腐,你说不对,豆腐脑是加了甜调料的嫩豆腐,这讨论就没什么意思了。就用西方的定义来说吧,中国人也是有宗教精神的,在哪里呢,在儒教。
当然关于道教佛教的宗教精神,也有很多可探讨的话题,这里先不说,先说说儒教。儒家是宗教吗?可以说是一种类宗教。儒家本是关于政治哲学、伦理哲学的一种学说流派,汉朝一度占据了思想界的C位,但魏晋南北朝以后,佛教强势崛起,把儒家逼得节节败退,于是到了宋朝,以朱熹为代表的一批儒家学者,借鉴了佛教元素,把儒家学说改造了,引入了道统、天理等一系列概念,这就让儒学开始宗教化。这种改造的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他的心学,几乎就可以看做是一种宗教。
西方说的宗教精神,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要发自内心的敬畏神,言行要一致,要不打折扣的遵守神的教诲。用这个标准,中国人求不下雨就骂龙王,这确实差的有点远。但回头看看儒教,理学引入了天理的概念,就是世俗之外有一个外在的最高权威,人必须服从这个权威,这是不是和宗教很像呢?到了王阳明的心学,把这个外在的权威内化了,天理在哪里呢,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普通人天生就存有天理,那就是你的良知,你只要时时、事事都遵循良知,普通人也就是圣人了。这与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新教精神就很相似了,甚至比新教理论还要更精微。
但新教伦理引导出了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心学则没有把中华帝国带入现代国家。这一方面是因为基督教在西方的民间普及度太高了,而儒教说到底还是一个属于士大夫阶层的宗教。另一方面儒教缺少有效的罚则,作为基督教徒你要是信仰不纯的话后果是很严重的,要下地狱的。儒教的制约性就差得多,“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禽兽禽兽呗,我也没真变成小猫小狗啊。儒教之所以是类宗教,就是它始终不太关心生死问题,“未知生,焉知死”,不像其他真正的宗教可以拿死后的事情吓唬人或吸引人。普及度不够,加上罚则不够有效,心学也逐渐衰败了,到了清末,知识分子就都变成了《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里面那种形象了。
从雨神崇拜说到了阳明心学,总结一下,一是中国人看上去不太敬神,这不能简单的用功利主义解释,背后可能有政治早熟的影响;二是中国人并非没有宗教精神,儒教是有宗教精神元素的,后来儒家知识分子堕落了,是自己把经念歪了,不能说传统资源就没有提供好的东西。
清末民国,中国人受欺负了,觉得技不如人,就把传统批得一文不值。今天中国崛起了,又开始把别人批得一文不值,这都不是对待传统正确的态度。有一些价值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这些价值不是凭空出现的,要根植于传统的土壤。而说到传统,则不同的文明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我这个文明与你不同,我就不能产生这些价值了。大家其实都有传统资源,就看这一代人会不会去挖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