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之乐

在《学会快乐》一书中提到“快乐是什么?是健全心智产生的、深刻的、生命的充盈感。它不仅是愉悦的感受,转瞬即逝的感觉,也不是暂时的情绪,而是人生存的最优状态。”

快乐源自内心的修炼。比如学习这件事,我们要充分练习,避免学到的知识变成一本包装精美但从未阅读的书。我们必须整合所学的知识,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心灵的续流。如此一来,所学就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因此,读写就是内化所学、修炼内心、获得快乐的有效方法。

边读边写互相促进,这种习惯让人不再以单纯读者的身份来阅读,而是产出者,是老师。读的时候,一边在脑海中搜索、读取库存的类似体验、相关知识来构建联机画面感;一边思考如何加以输出,写进自己的文章。这样会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储备的知识少,只是无法快速“读取”已有的知识罢了。为什么呢?因为缺乏联机学习、构建知识网络的习惯。而边读边写就是很好的联机学习法。

以写作为目的,读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深入思考、融会贯通,而非读过就忘;在写的时候参考阅读,这样不仅有更多材料可写,而且为大脑积累了更多库存,构建、扩充了知识网络。

当读到某块感兴趣、能够被引用到演讲、分享、实践、设计,尤其是写作的片段,我会有所筛选地及时保存下来,然后添进自己所写相关主题的文章里(我写作的主题也是呈现网状布局,彼此关联);或者及时联机拓展学习。比如:查阅百科、翻阅其他书籍的相关章节、向牛人请教……用这些方法,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思考、理解这块片段。

当读到文字密密麻麻、看似晦涩、理论性较强的书本,我会根据兴趣筛选其中的部分段落进行选读。然后由此展开,一块一块地攻读其他知识单元(依照兴趣或者相关内容)。在这过程中会逐步积累成就感,感觉就像是占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选读时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并给自己设置每每读完一部分后的整理、思考、写作时间。

在2018下半年,我读的这类理论性较强的书包括《思考快与慢》《高绩效教练》《反脆弱》《心流》《认知盈余》……

有时读到精妙之处,会有豁然开朗、灵光乍现的感觉:“哎,原理就在这儿,可我怎么才知道!看来读的太少啊!”“这不就说的是我吗?以前的自己真是无知啊!”……

这种时候,我称之为“啊哈时刻”。

“啊哈时刻”的感觉还包括——

这不正是我那篇文章要用到的素材吗?

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相关联知识点吗?

这不正是现象背后的第一性原理、底层逻辑吗?

这块内容值得加以借鉴,应用到我的课堂设计中!

……

遇到“啊哈时刻”,我的瞬时状态是无比兴奋的。趁此感受,我会花一小段时间好好品位一番,然后从自身实践角度出发,经过思考、总结、提炼,跑到电脑前,或者用手机、用本子,迫不及待地将大师思想融会贯通,进行输出。(直接引用,或用自己的话语表述这些精妙语句)不苛求写的完美,而是先写下来,以后再慢慢修改。

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有助于提升思维层级的、提高心智的,甚至超越思维、获得顿悟的、具有创造性的表现形式。

因此,读和写是相伴相随的。读的学多,你想写的就越多;写的越多,你想读的就更多。这就好比一位老师曾给我讲的道理:“你的知识圈越小,你认为自己不知道的也越少。你的知识圈越大,你认为自己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当时只觉得高深,却难以理解,现在看来所言甚是。

阅读和写作都是艺术,是每个积极进取的人士必修的两门功课。读的时候常思、常写、常质疑,会促进理性思考和深入理解。

乐于常思,但我从不轻易推翻他人的论证,以为自己写的有多好,那样相当愚昧,而是注重给自己增加思考的维度,因为很有可能你今天认为不对的,不能理解的,明天就豁然开朗。

乐于常质疑,是因为质疑才是进步的原动力——“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质疑的过程让我感受当下每一刻的思考。

以前,我认为多读、多写不重要,那是在学校才做的事,是应试。一旦进入社会后,实践为王,社交为重,所以只顾埋头做事,导致自己反复走进死胡同,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总是不断地被自我认知所欺骗。

现在我发现,那时候的自己因为缺少阅读,不仅思维模式狭隘、认知层面浅显,而且丢失掉了最重要的东西——对本体的觉察。经常活在对过去的愤恨、不满和对未来的无限幻想中,自我意识被思维完全掌握了,导致不能沉浸在做当下每一件事的快乐中,充满焦虑,结果自然不会好。

当然,伴随精进过程中的输出内容,总有许多认知局限性。但我们更应当看到,这种及时反馈的内容输出,对我们形成系统化知识框架,并不断扩大我们认知边界的激励与促进作用。毕竟完成好过完美,人生每一刻都是提升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完美,这是非常健康的认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写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