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替代性解释

        在评价一个论证/判断的是否正确时,思考是否存在替代性解释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试看一例:

        大学生和朋友间的对话:都已经过了24小时了,我男朋友还没有回我的短信。他肯定因为我气疯掉了。

        替代原因:也许他忙着学习以准备考试呢,又或者他忘记手机放在什么地方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从A不仅可以推演出B,还可以推演出C。人们习惯于给任何问题寻找一个解释,喜欢建立因果关联。但是,世上之事,往往都是许许多多复杂的原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某一种结果,这为一果多因提供了理论上的必然性。故而,一旦我们能够找到越多的替代性解释,原先的结论可能就会变得没那么确定。

        所以,作为读者/受众,应当时刻警惕论证过程中“简化因果关系的谬误”,尽可能以更多的视角去找到替代性解释,从而对原有论证的可靠性进行考量。在科研中,这种论辩的手段极其常见,且非常考验一个研究人员的见识和能力。不论是审阅论文时的同行评议,还是学术交流,如果受众能够提出一个合理的替代性解释,很有可能将送稿人/报告者所得之结论造成致命一击。这属于高阶技能,需要受众具备良好的知识和认知的储备。同理,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那些经验更丰富的人,或者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往往能够看到其他的可能性解释,从而得出完全不同的论断。

        再看一例:

        小明语文很差,因为他根本不看课外书。

        这里所犯的论证谬误叫做“因果混淆谬误”,即到底谁是因谁是果,还是互为因果,有时候是难以清晰界定的。另一种常见的论证错误叫做“事后归因谬误”。试看一例:

        小明发现每次保姆离开之后,太阳就不见了。所以,太阳是被保姆带走了。

        事件B发生在事件A之后,故而推测A是导致B的原因。很显然,时间连续性并不能代表因果性。另外,这也可以被解读成错将相关性当作因果性。再看一例:

        每当燕子低空飞行时,就会下雨。

        燕子低空飞行和即将下雨仅仅是两件具有相关性的事件,它们都是空气中雨水含量增大导致的后果,即事件A和B是事件C共同导致的结果,故而仅具相关性,不具因果性。

        要想提出替代性解释,需要受众/读者具备多样化的知识,经验,视角,以及有意识地去发掘不同解释的意识,即查理芒格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所以,不妨时不时地自问一下:“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解释?”。如果一个人能够提出越多的替代性解释,也就意味着若想原先的论证过程依然成立,则需要论述者提供足够充分的理由使之胜过那些替代性解释。否则,就可以质疑其论证和结论的可靠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26替代性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