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用长度衡量、快慢用速度衡量、冷热用温度(有时候也用心)衡量、岁月用时间衡量,你有没有想过物联网的演进该用什么作为标尺衡量?
绘制物联网世界的航海图
软银的孙正义说了又说: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有成千上万种新生物出现,物种实现了飞跃性进化。物联网将会引领下一轮技术爆炸,正如在地球演变历史上寒武纪爆发,形成无数新的物种一样。这一趋势将会形成“奇点”,机器的智力超过人类的集体智慧。
虽然我已经多次表示过不喜欢他本人,但不影响我喜欢他的观点,物联网是一个全新的物种,每个物体的背后都是一个生命,这些生命聚沙成海,将会形成一股洪荒之力。由物联网创造的生命或许会影响人类的进化轨迹,或许不会,这些并不重要,对我而言,最美妙的是见证孕育了物联网这一物种的各类企业在逆境中的成长,感同身受在心中投射出的各种感悟。
回到理工女的咬文嚼数状态,根据相关统计,物联网产业规模在2016年已逾9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于25%。中国物联网企业超过10,000家,从业人员超过百万,这一数据远高于美国3000家物联网企业,30万从业者的体量。
没有对于产业的整体把握,就很难建立灵敏的技术嗅觉和“早慧”的趋势研判。为了让你在探索物联网产业时,先建立一个清晰的坐标系,以便快速识别某项技术或者企业在整个物联网产业中的地位和定位,物联网智库在2016年发布了国内首个物联网产业二维图谱。(如果你曾参加了本次报告的重磅发布沙龙,一定不会忘记这张被撕下带走的汇整表格。)
美国知名物联网媒体ReadWrite随后从形式和内容上高度借鉴,也发布了北美物联网产业二维图谱。
一般意义上,摸清一个行业并不难,心无杂念的在行业中浸泡,阅读文献并与高人交流,基本一年时间就能足够了解行业脉络和发展趋势。不过这对物联网并不适用,IoT是一个太宽泛的领域,许多专家们口中的物联网项目,实际上只是依存于技术孤岛的普通基础设施。没有两年以上的积累,很难培养出针对物联网产业信息的辨别力和思维的严密性。
物联网智库做了足足3年的苦活累活,才呈上了国内首份物联网图谱报告(顺便一提,2017年IoT图谱的最新版本即将发布)。可以说中外两幅图谱在手,可以让你从一脸懵逼快速进化为不明觉厉,再和圈内人茶余饭后时,还能若有所悟。如果你已经是物联网圈内企业,它将帮助你在一个明晰的坐标下自我定位,更好的了解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不过物联网图谱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比绘制图谱更有意义的是建立物联网演进的衡量标尺。
打造衡量物联网状态的标尺
耐克CEO曾说:赢得比赛的不是跑得最快的人,也不是跑得最久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准确预估自己跑完全程所用时间,清楚自己能力的人。
物联网是一场长途赛局,一个有能力的企业必须对自己、对产业、对技术有清晰的评估和把握,怎么做到?定量的标尺必不可少。
找到标尺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动荡的世界》一书中认为,如果美国早些把“生产率”这个指标作为衡量经济运行的标尺,也许在2008年能躲过金融危机一劫。格林斯潘在考虑了多种经济参数之后,提出了生产率这个指标,并把它当作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最为核心的标尺。
他分析了近2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发现整体经济生产率在1995年之后连续5年相对稳定,而在2000年之后,这一指标严重下滑,已经吹响了危险的号角,但这一预警信号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最终导致危机爆发。如果今后借助生产率来把握世界经济的运行状况,或许就能避免危机再次发生。在格林斯潘的表述中,足以体现一个定量标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生产率的计算涵盖资金、人力、创新、产品、资源利用率等复杂要素,很难测算准确,这也是它难以起到说服作用的原因之一。格林斯潘还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内裤理论”作为衡量经济好坏的标尺。简单的说,就是“男性内裤销量反映经济形势”,即经济形势良好,内裤销量会平稳上升,反之则下降。原因很简单,经济萧条时,男性会节俭开支,少买内裤。这个标尺简单直接,容易量化。
那么,物联网的演进使用什么作为标尺衡量?
马化腾曾经提出云计算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用云量”将成为最重要的发展指标,和“用电量”类似,将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
不过目前以“用云量”测算物联网的运行状态,这一时机尚未成熟,物联网平台市场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IoT平台的客户数量、部署情况、商业模式和销售额等关键指标要么尚未形成、要么难以验明真实性,而缺失了这些,标尺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经过我们反复的讨论,半导体器件是衡量物联网发展的标尺之中最准确的预测因素。无论是个人电脑还是智能手机等硬件,通过半导体器件都可以准确预测其发展态势。以硬件为承载体的物联网也将如此,虽然尚未成熟,物联网终将发展出独特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从最基础的芯片端来看,物联网的独特需求在于低功耗、多连接和存储运算合一。
低功耗:全世界如果有50亿个智能水表,不可能天天更换电池,最好的办法是把设备的功耗降到最低,让它可以一直用下去,不用换电池。
多连接:IoT中从来都不缺少无线连接技术,从低功耗蓝牙、蓝牙Mesh、NFC、RFID,到ZigBee、Wi-Fi,甚至LTE、NB-IoT,不同技术的供应商都有着自己的定位。一套物联网系统有可能涵盖上万个终端,彼此之间互联互通,这个规模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集成存储和运算:现在的芯片里计算和存储是分开的,但是在物联网时代,设备端的芯片同样需要具备前端的计算功能。因此,集成芯片的设计开发制造将会成为底层的关键。
问题来了,从底层芯片入手建立标尺难度不小,很难区分ARM、英伟达、高通等芯片企业中,同一类型芯片在物联网场景的使用比例,而若从芯片下游的模组企业入手,以典型的蜂窝物联网模组为代表,使用蜂窝物联网模组的发展数据作为“标尺”的评判依据之一,物联网的当前状态就会变得愈加明确。
目前运营商、设备商、芯片企业这些通信行业巨头成为物联网产业的主力军,蜂窝物联网模组正是串起它们几个的重要角色,了解了蜂窝物联网模组的情况,就了解了芯片出货量、运营商连接的增量。
这就是物联网智库发布《2017中国首份蜂窝物联网模组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的初衷,项目组由研究生期间主修产业经济学的高考状元领衔,死磕数据来源和靠谱程度,报告名称就足以体现这位老干部的严谨风格,数据包括各厂商模组出货量、产值、产品结构以及销售区域等,多为调研所得的一手信息。
在打造这把标尺的过程中,九大代表企业:骐俊物联、SIMCom、移远、广和通、中兴物联、龙尚科技、移柯、有方科技、中移物联网和物联网智库小伙伴并肩作战,各显神通。
根据统计数据,2015和2016年中国物联网模组出货量分别为5989万和7823万,年度增长率为30.72%。九大种族的出货量已占整个中国出90%以上。
2016年全年,骐俊物联出货量最大,其次是SIMCom、移远、有方科技、广和通。
比尔·盖茨说人们总是高估短期而低估长期的科技能力,综合物联网智库此前发布的《全国首份低功耗广域网络市场研究报告》和本次的《2017中国首份蜂窝物联网模组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标尺上的刻度愈加清晰,虽然物联网刚刚亮起星星点点,但终将燎原。
由模组企业和物联网智库打造的标尺属于物联网首发,我们只想扎扎实实的步步为营,持续磨砺这把标尺,精准追踪物联网的演进历程,不错过任何的灰犀牛和黑天鹅起飞的时刻。
这把标尺让你能够重新标定自己在物联网世界中的位置,用好这个工具,企业可以更好的从外部视角评判现有地位,更好的从内部视角认识当前进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的强大都起步于渺小,日进一卒的道理物联网圈里的你不会不懂。
我们小小的雄心是将标尺逐步完善成为物联网领域的“GDP”
你可知道,GDP最早出自经济学家的虚构。话说300年前,西方学者试着测算国家的财富。当时有一位经济学家叫库兹涅茨,他用自己的方法测算了美国的国民收入,并印证了在1929年到1932年期间,美国国民收入下降了将近一半。后来为了更好的把握国家的运行,GDP的计算由经济学家的“私学”变成了政府部门的职能。GDP是一个综合指标,涵盖制造业、服务业、政府业务等领域,不过至于什么行业将纳入GDP,什么不纳入,经常会变来变去。
同样,由于物联网的宽泛性,我们打造的这把标尺并不只有一个维度,蜂窝物联网模组、低功耗广域网络市场均处于爆发的前夜,未来还将有更多的物联网子领域加入,完善标尺精度。
另外,可以预见的是,在观察物联网发展状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某种“灵异”现象,物联网位于标尺上的刻度值忽上忽下。皆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将伴随忽大忽小的泡沫和非理性繁荣,颠簸崎岖的道路才能创造最安全的旅程。
物联网的狂热已经启动。根据工信部2017年6月份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2017年国内将实现基于NB-IoT的连接超过2000万,2020年总连接数超过6亿。关于NB-IoT基站建设,截至6月仅中国电信就完成了31万个基站升级,此外中国移动预计今年投入40亿建设8万个NB-IoT基站,预计年内完成。
2017年3月华为NB-IoT芯片Boudica 120正式进入商用阶段,6月底开始大规模出货,目前月发货百万量级;另外一款旗舰Boudica 150将于2017年四季度大规模商用出货。2017年下半年将是NB-IoT芯片开始集中大规模出货的时间段,整体规模有望达到千万量级。
根据物联网智库汇总的业界共识,NB-IoT模组上市初期,量产价格预计在90-110元左右;累计出货量达到百万级时,价格有望下降到70-90元;当出货量达到500万级别,价格可下降到50元左右;当出货量进入千万级别,模组价格将在30元以内。
以上种种,请关注《2017全国低功耗广域网络市场研究报告》。
同时,在使用任何标尺的时候,都请铭记,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物联网的发展更应重“质”而不是重“量”。数字并不能说明一切,物联网产品的功能、项目的价值、用户的体验,才是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