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之赏析》读书笔记 86

一:《野草·风筝》原文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 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 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 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 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 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 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 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 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 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 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 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二:赏析如下

作品的开头作者以目光移动的顺序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引人入胜的点名。以北京冬季—积雪—树枝丫—空中—风筝的方式把读者带入文中的主要意象“风筝”。

以风筝为线联想到了自己千里之外的故乡,在那里浮现了春二月孩子们放飞风筝的动人画面。风筝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和孩子们天空飞翔的风筝呈现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与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他对故乡春天的唯一的怀念仅仅寄托在北京严冬天空中浮动的一二风筝里,作者的思绪荡漾在广袤的虚空中。

以下几个自然段作者描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的往事。通过一次在小时候春天放风筝的故事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放风筝之事从小不感兴趣,觉得十分嫌恶。与此相反的是,作者的弟弟对放风筝特别喜欢和渴望,但是由于家庭条件之所限,自己买不起风筝,只是望着别人的风筝发呆,心里十分渴望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风筝。在作者眼里放风筝这样的事他觉得可笑。在我看来,作者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有一天他弟弟自己辛辛苦苦亲手做的风筝,被作者发现后非常气愤。以为弟弟该做的事没做,仅做一些没出息的玩意儿。没把老兄放在眼里,一气之下以长哥为父的威严,折断了弟弟做蝴蝶风筝的翅骨,踏扁了掷在地上的风轮。当时作者对小弟的不觉悟感到深深的悲哀。虽然作者教训了弟弟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弟弟的心理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伤害。


二十年之后,作者回首往事,当年对弟弟童心的伤害感到内疚,此刻他的心里像灌了铅似的格外沉重。作者在年少轻狂时对弟弟所做的糊涂事,从内心深处深深的忏悔。如此看来,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为人处世上渐渐趋向成熟,这是一种成长规律,也是成熟老练的法则。

作者经过反复地深思熟虑之后,在自己心里想出了两种弥补过失的方法。一是给弟弟买给最好的风筝,让他和弟弟一起玩儿,尽情享受那种迟到的童年乐趣。但是他弟弟已经到了而立之年,这是无法实现的事,一切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了。

他想的第二种补过的方法是,找机会给弟弟说明当年自己犯糊涂的事,得到弟弟的宽恕,希望他给自己说一声“我不怪你哦!”可是后来终于有机会和弟弟相聚了,在彼此的交谈中作者提起小时候的那件事时,他弟弟说:“已经完全不能记得了。”原本作者心里想,如果弟弟对他当年的过错宽恕的话,也许他的心里会豁然开朗,海阔天空。可是作者的心情依然没有得到弟弟的宽恕,仍然觉得沉重。

最后作者那感慨万千的思绪已经归位,又回到了北京肃杀的严冬里,作者运用了前呼后应的写作手法,但中间几个自然段以插叙的手法,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往事。充分表达了作者从旧“我”到新“我”的升华过程。作者的语言凝练,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文中的场景一 一浮现在脑海里,好像文中的主人是读者自己一样,真实感较强。显然,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纠错和忏悔中顺应各自的流年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风筝)之赏析》读书笔记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