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困于心——箱庭疗法与个人成长课程体会

本学期我有幸选到了张老师的箱庭疗法与个人成长课程,感谢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来参加课程,在课程当中,我也有很多收获和感悟。

人生态度—无悔无怨无忧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老师所传授的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应有的态度。

对于过去应无悔,因为再怎么后悔都无法改变,只会徒增抑郁。人是他所经历的总和,过去的经验从一定程度在塑造着我们,因此我们身上,总能看到过去经历的影子,而我们对于自己身上那些不喜欢的东西,往往想从过去找到答案,可是这种答案,是指向原因的。就算是过去影响了现在,我们也只是知道了问题的原因,但是并没有解决问题。我们无法坐上时光机,回到过去,改变过去。因此有时候,知道原因对我们并无太多好处,反而让我们逃避责任,把现在自己的不好怪罪于过去和他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改变或者接纳,后悔或者愤怒都于事无补。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人生是一条河流,我们无法选择河流的源头,但是我们在流淌的过程中,绕过高山,灌溉洼地,冲破阻拦,奔流到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成了塑造和被塑造的过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然过去已无法改变,那就不要再为它后悔。

对于现在应无怨,因为抱怨并不能改变现状,太多的抱怨会让我们陷入烦躁的泥淖。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恩赐,正如老师所说,我们能来这里学习,并不是因为我们聪明或者努力,更多的是一种福报,我们要带着那些没能来北师大学习的同学的一份,好好走下去。有时候你所抱怨的,正是他人不可企及的。当我们放眼世界,有太多人没办法享受和我们一样的生活条件,有太多人失去了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我也一直告诫自己,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看作理所当然,看似理所当然的背后,是命运的馈赠,是上天的恩赐,带着感恩之心,才能且行且珍惜。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对于没有发生的事情,不给自己设限,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尽力而为。但是也要明白自己的边界在何处,失之我命,得之我幸。

对于未来应无忧,因为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老师说,我们所担心的事情,99%都不会发生。同样的,就算他发生了,其实我们也有办法去面对。正如周国平文章里落难的王子,在事情没发生之前,感叹“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但是当他真正跌入谷底,他却能说出“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那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关于未来的担忧是悬在半空的,当我们从半空跌落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现,下面不是万丈深渊,而是坚实的大地。那一刻,我们反而如释重负,还能多差呢,再差也不过如此,活着,就有无限可能。

向死而生—死亡和死亡焦虑

正所谓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来,死亡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终极课题,我希望带着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去生活。在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人的一生会经历两次死亡,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一次是被人遗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着对于死亡的焦虑。曾经,我在看电视剧的时候,陡然产生了对于死亡的焦虑。我突然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突然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总认为,这件事情不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限的时候,看到别人取得辉煌的成就,会问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是我?可是,当我们遭遇不幸,我们也可以问,为什么不能是我?死亡亦如是,当我们觉得它离我们很远的时候,也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是我呢。面对死亡,我们能做的实在有限,能做的只有接受它总有一天会到来,大闹一场,安静离去。死亡是已知的,我们一眼能望到这条路的尽头,死亡也是未知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途中将经历什么。带着这种对于已知的接受和对于未知的忐忑,我们能做的就是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活在当下。

伴随死亡的,还有死亡焦虑,一种是对自己的死亡的焦虑,另一部分是对于亲人或者关心的人的死亡。亲人离去的时候,我们的悲伤主要来源于一种“丧失感”,而对于我,我曾在分手的过程中有过类似的这种丧失感,像是身体的某一个部分被拿走一般。一个很重要的人,突然离开了你的生活,但是记忆始终在那里,你无法忘记那些生命充满张力和惊喜的瞬间。大部分人,都没有学会和过去告别,这些过去,有的在心里辗转发酵,最终成为了执念。执念是什么,也许是一种求而不得,就偏偏想得到。得到了,也不过如此。放下对一个人的执念,不是让我们忘记,而是去解构,去整合过去的经历,明白每段经历有其独特性,不应该用过去的他人和自己去框定自己的未来。

正所谓,活在过去的人是抑郁的,活在未来的人是焦虑的,活在当下的人才是幸福的。活在当下,就意味着以往不悔,未来无忧,当下无怨。

箱庭初体验:

之前,我只是知道箱庭的存在,知道张老师是国内箱庭疗法的第一人,但是从没有亲身体验过。

箱庭内容—随心所欲不逾矩

最开始,我先感受了一下沙子握在手里的感觉,其实很舒服很治愈,它就从你的指尖流走。

我第一个拿的是一个海绵宝宝,我其实也很喜欢这种可爱的东西,它看起来让人很开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我之前没怎么见过海,所以对于海好像有一种执念。有了住在深海里的海绵宝宝,就得有大海。我第一次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海,应该是在青岛,所以我的箱庭里有些意象其实来源于我在青岛所看到的类似的东西,比如灯塔和歌剧院。海的旁边是一些海景房,但是都很小,数量还挺多的。我不得不联想到我的生活方式,没有学会断舍离,总是拥有很多同类的东西,这背后也许是一种匮乏感在作祟。其实贫困的生活之所以有时候能磨灭人的意志,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贫困本身,而是因为它带来的那种匮乏感。正如老师所说,所有的心理问题,究其根本其实是需要没能得到满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我们满足了基本的需求,转而追求爱和意义、自我实现等更高级的需求。而当我们无法如愿以偿,又难以接受现实,往往内心就会产生难以调和的冲突,若没有妥善处理,就可能发展成更严重的症状。

海面上还有小黄鸭,海里有章鱼和各种生物,在海的前面我设置了一个栅栏,对我来说,这是海与陆地的边界。青蛙和我小时候的一个玩具非常像,刚开始,我以为是小时候有一次要买的一个玩具,仍记得当时爸妈不让买,我那时候很小,就在商场的地上不知羞耻地打滚,直到他们最后给我买了一个其他的玩具。后来想起,那个玩具不是青蛙,但是也是那种上了发条的坦克之类的东西。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长大后得到了也好像失去了当年的那种欣喜。需求是有阶段性的,在一个阶段曾狂热喜欢的,到了另一个阶段也不过如此,而“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一些事情,到了另一个阶段,又显得弥足珍贵。

在我放在箱庭的玩具之中,松子是我看到的玩具里一个真实的,来自于自然界的东西,所以吸引到我的注意力,放松子的这个容器应该是贝壳做成的一个东西。自然本身就带有强大的治愈能力,当我们身处自然之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更高级的连接。总体看我的箱庭作品的时候,感觉它有点拥挤,周围太多的东西,让海变成了一个湖泊。海这个意向对我也许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对我来说它代表着一个执念。我曾痴迷于一个来自海边的女孩子,和她在一起开始了我人生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段恋爱。曾约定要一起去她家乡的海边看日落,然而世事无常,最终一别两宽。做箱庭的那天也正是我刚刚结束这段关系没几天的时候,我强忍着痛苦让自己和这个世界接触。结束和放下之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人生本是一片汪洋大海,一望无际但总有海岸线作为边界,而我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过去和当下的小小湖泊里,“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在这无限可能而又边界明显的人生里,我们封闭的心灵是最大的桎梏。

箱庭感悟—有限的自由

在做箱庭的过程中,如老师所言,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的随心所欲。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现实世界里有很多我们不想要,又不得不去接受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清晰地认识到可控的是哪些,不可控的是哪些。正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悟其可以纵横而行之无忌,道之极也。”

我也和咨询师聊到了最近自己正在经历的一些东西,包括提到在关系中的圣母倾向,总想去扮演一个治愈者的角色。后来我意识到,这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自我中心,它折射出来的想法是,我很重要,我对这个人来说很重要。我们用“对别人来说很重要”来标榜自己的价值,我们的价值在于被需要吗?我想,这只是一部分,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当我们变好了,整个世界都在变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正如孔子所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社会就会井然有序地运行。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也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正所谓“我是一粒尘埃,世界为我而造。”

在我的沙盘咨询师姚同学的身上,我见到了和张老师相似的“场”。场是无形的,如果一定要用语言去描述,那可能是一种淡然超脱的气质,让人安心舒心的感受。我们有时候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能在他面前痛哭的人。而在咨询中,我也明白了,这一切都是由心而来,随心而去。我们的人生是一场修行,而我们要修的就是这颗心。历经无尽黑暗,凝望深渊,如履薄冰,长缨在手,搏斗恶龙。任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我心自岿然不动;虽身处低位,箪食瓢饮,我心仍安贫乐道。坦荡、接纳、坚定、淡然,任他风吹雨打,我仍自在独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困于心——箱庭疗法与个人成长课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