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别人的好,难吗?

遇上命中贵人,一朝飞黄腾达,是很多人的上升之路。而作为先行一步的成功者,提拔后进,也是责无旁贷,关键在于,不能看走眼。

中唐时期最著名的两大名臣,李德裕和裴度,都是雄才大略的精英,也乐于引荐才智之士,可惜都有识人不明的失误,被人恩将仇报。这种事必须了解一下,以增强鉴别力。

李德裕是中唐首屈一指的战略家,白居易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文学家,这个应该没有争议。可惜,二人的关系并不好。

有一段时间,李、白二人,还有著名诗人刘禹锡都住在洛阳。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交往密切,跟李德裕关系也不错,有时候会去李家串门。某次闲聊,谈诗论文,刘禹锡问道:“近来可曾得到白居易的文集?”

李德裕回答:“收到很多他赠送的文章,随手搁在一边,从未翻阅,今天你既然提起,就拿出来看看。”

好不容易找到,只见白居易的作品堆了一书箱,覆盖着满满的灰尘。李德裕瞥了一眼,随即让仆人收好,回头向刘禹锡解释说:“我对这个人,不满意很久了。他的文章肯定精妙绝伦,只怕看了以后,会忍不住改变心意,所以不想阅读。”

是什么原因,让李德裕对白居易如此排斥?在本号以前的文章里多次论及,当时的朝廷,有牛僧孺、李宗闵领头的牛派,和李德裕的李派,两大势力互相争斗几十年,仇怨很深。牛派大将杨虞卿,是个名声很差的奸臣,而白居易的妻子,正是此人的亲戚。古时候,门第出身最要紧,家族利益往往高于一切。那么,白居易与牛派中坚分子联姻,自然也被归入牛派,或者至少是同盟。

作为文坛巨子,白居易的名声在生前已经传遍天下。唐武宗久闻他的大名,即位后,有意重用这个超级网红诗人。

当时李德裕任宰相,独揽大权,武宗就向他提起这茬。

李德裕满肚子不乐意,要是让此人升迁,以后跟着牛派对头跟我作梗怎么办。可是就此一口回绝,也显得自己没有容人之量,有才华的人。该提拔的还是要提拔。

不愧是能臣,略一思索,办法有了,回复说,白居易年老多病,难以胜任重要工作,但他的堂弟白敏中,学问好,能力强,可以重用。

政事方面,武宗对李德裕一贯言听计从,当下从善如流地答应了。这个白敏中当天就被提拔为翰林学士,负责草拟诏书。清贵而权重,可谓一步登天。

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都是诗文名家,白敏中年少丧父,跟着白居易兄弟学习,也颇有成绩,考取过进士,在李德裕推荐他之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户部官员,一年难得看见几次皇帝。没有后台硬撑,普通官员基本上就是混吃等死直到退休,现在一举超擢为天子近臣,前途顿时就敞亮了,白敏中也确实从此飞黄腾达。

李德裕就是他的贵人,这个恩德,比天高;这份人情,比海深。虽说“大恩不言报”,白敏中是读书人,讲究“仁义礼智信”,想必会没齿难忘、铭记于心,他日有机会,哪怕不是肝脑涂地报答,至少力所能及地回报吧?

武宗驾崩,宣宗即位,登基仪式由李德裕主持。仪式结束,宣宗对左右说:“刚才靠近我的是李太尉吧?他一看我,我就觉得毛发悚然。”

李德裕当政多年,不怒自威应该有,但主要是宣宗看他不顺眼,李德裕要走背运了。

这时候,白敏中做了宰相,他会怎样报答李德裕的举荐之德、提拔之恩呢?

白敏中投宣宗所好,找来牛派成员,揭发李德裕当政的缺失,一找到罪名,就将他贬为潮州司马。

如此“报恩”还意犹未尽,白敏中又设法找人告状,攻击已经病故的李绅(悯农诗作者),并牵连到李德裕,将其再次远贬,直至海南崖州。不满一年,一代名臣李德裕便埋骨异乡。(事见本号历史文章“职场有冷箭,套路了解一下”)

好心提携却遭反噬,李德裕至死想不通,因此在文章中感叹,以怨报德的小人真是防不胜防。

白敏中做了宣宗皇帝想做的事情,官运亨通,志得意满。

在他死后,按惯例,朝廷要给重臣加谥号,对其一生的德行、功业盖棺论定,白敏中的谥号很少见、很有特点:“丑”!

真是大快人心,做下这种恶行,就该丑名传于后世,以儆来者。

李德裕看错人,吃了大亏,无独有偶,名臣裴度也遇上了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说来这事还跟李德裕有关。

裴度一生的功业巅峰,在于征伐叛乱的淮西藩镇。唐宪宗时代,藩镇割据现象比较严重,甚至有节度使派遣刺客暗杀宰相等重臣。朝廷忍无可忍,派遣裴度作为前线统帅平乱。裴度指挥若定,一举成功。(事见本号历史文章“相面的说大凶,会饿死,怎么破?”)

这一仗,裴度立下不世功勋,随行的幕僚也随之青云直上,例如唐宋八大家的领衔人物韩愈,作为行军司马,一回朝就升官,对裴度始终很感激。

得益的不只是韩愈,还有李宗闵。

李宗闵当时在冷衙门礼部混日子,裴度出征,把他征入幕府,一起去打怪升级攒军功。回朝以后,官升一级不说,还得了个美差,草拟诏书,以后就有资格在皇帝面前刷脸秀存在了。

打那时候起,李宗闵步步高升,官路越走越宽。

应该对恩主裴度感恩戴德吧?然而并没有。

到了唐文宗年间,宰相裴度为国荐贤,推举能臣李德裕一同担任宰相,不料李宗闵勾结宦官,抢先一步拜相。

李德裕是李宗闵的终生之敌,早已在仇恨中失去理智的李宗闵,因此深深恨上了裴度,助自己发家的恩人,从这时候开始,成了他的眼中钉。(李德裕和李宗闵之事,参见本号历史文章“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

李宗闵在文宗面前拼命诋毁裴度,裴度看看情况不妙,再坚持下去恐有不测之祸,不得不辞去相位,李宗闵趁势把他贬到襄阳做节度使。

总算文宗对五朝老臣裴度还比较优容,裴度才得以安享天年,没被李宗闵置于死地。

白敏中死后得了恶谥,家人蒙羞、贻笑后世。李宗闵晚景也很惨,流落到偏远之地一命呜呼。这两个人现在声名不显,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但他们这种为了一己之私,以怨报德的行径,值得大书一笔,充作反面教材。

相关文章:

分得清轻重,才做得成大事

西方的木马计弱爆了,拿下一座城,一个普通女人就可以

过犹不及,孝顺也要有个度

有没有文化,跟有没有文凭不是一回事

你一膨胀,让孩子很难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得别人的好,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