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幼儿园开学的日子,即便是一些中班、大班的宝宝,经过暑假再回幼儿园也会大哭大闹一下,和家长一起进入“分离焦虑”状态。
如何面对和消解这种焦虑感呢?
分离焦虑——这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但不同宝宝遇到的分离焦虑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不能同样对待。
绝大部分是普通的情绪问题,但处理不好,也可能会成为心理疾病。
心理层面的分离焦虑是很普遍和正常的恐惧和焦急感情的表达,孩子从出生开始都是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直到某一刻这种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 或者妈妈恢复上班,或者搬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住几天,或者上幼儿园等等,而这其中,上幼儿园无疑成为孩子的一大难题。
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建立了很强烈的相互依赖关系。有一天要离开熟悉的家人和环境,独自一人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焦虑是在所难免的。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发现:
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找一次亲密看护人。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
和妈妈分离达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妈妈身边,汲取安全感。
当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从过去可以随时回到亲人怀抱的习惯,突然变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状态,这样巨大的变化,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分离就会产生焦虑。
每个孩子进入幼儿园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John Bowlby把孩子们第一次上学的这个阶段分为反抗、失望、超脱三个小阶段:
大部分孩子刚开始会通过剧烈的哭闹、反抗表现强烈的不想上学的意愿;
当发现这件事不得不做时,经常会在幼儿园里表现的很失落委屈。
孩子开始熟悉幼儿园的老师,并且慢慢地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找到新的好朋友时,就开始欢脱了!“嗯?我爸妈?先不管了!放开手,我还能玩,我最喜欢幼儿园!”
所以,孩子有入园分离焦虑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和其他很多心理问题一样,分清是情感层面的分离焦虑,还是应该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的分离焦虑症,需要综合孩子的整体,看是否存在其他行为障碍的表现,而不仅仅由分离时哭不哭来决定。
面对孩子的哭闹,这些做法是错误的
儿童对“离开”没有明确的时间感知,所以当他们心理一直依附的照顾者(大部分是家长,也有可能是老师或者保姆)离开,即便只是短暂几个小时,他们也会感到恐惧和焦虑,认为这种消失可能是永久性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讨论应对分离焦虑的时候,重点总是在说,千万别玩突然消失的把戏。
要不断强化孩子的认知,让他们知道你会什么时候再出现。让他们最终相信你会回来,就可以弱化这种焦虑了。
除此之外,家长们看到孩子因为分离大哭抱着不撒手,还有两种错误的做法:
一种是劝或者吓唬孩子不要哭,认为不哭了就好;另外一种是会心疼心软,担心孩子有心理阴影之类的。
其实哭是好事,因为压抑情绪,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才更可能增加心理疾病的风险。
小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是不明白“情绪”是什么的。
着急、害怕、开心、难过。这些心理对于婴幼儿都是很陌生的东西,需要家长在后期不断帮助孩子认知这些情绪。
让他们懂得情绪是什么,如何表达,如何宣泄,这就会减少未来心理或者社交上出现障碍的风险。
家长提要提前做准备
做好心理诱导和能力铺垫
心理暗示,形成期待是关键
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讲幼儿园的生活趣事,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好玩的玩具,可以认识很多好朋友;
也可利用参观幼儿园的机会,有意识地带孩子看看幼儿园,熟悉环境,这样孩子才会“心里有数”,产生期待。
此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亲子阅读。
通过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分享,和孩子讲讲入园的道理,要让他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激起对幼儿园的向往。
分离要“预热”,积极铺垫很重要
爸爸妈妈上班前郑重地与孩子告别。
每次离开的时候,可以郑重地与孩子拥抱、告别,让他明白爸爸妈妈的不舍,然后让孩子看着家长离开。
如果孩子伤心大哭,可以让接替者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下午/晚上就会回来,让孩子知道这是正常的分开、短暂的分离,并不是家人不要他了。
鼓励同伴互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鼓励孩子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也可以和别的家庭之间多交流,互相去对方家做客。
这样可以利用大量直接体验的活动,帮助孩子建立起乐于上幼儿园的积极心理,增加其对新环境、新关系的适应力。
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
可以结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尤其是进餐、午休的要求),调整孩子的生活作息规律。
这样一旦形成习惯,孩子入园后就不会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不适应。
培养基本的自理能力和规则意识
自理能力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避免“无助感”获得“控制感”的关键,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生活。
在家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独立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用杯子喝水、学会自己大小便、学会饭前便后自己洗手、独立入睡,养成午睡的习惯等。
鼓励表达,引导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
家长也有“分离焦虑”
除了要注意孩子的分离焦虑之外,因为上班、孩子回老家、上幼儿园等问题而夜不能寐的妈妈真的是不要太多。
尤其是新手妈妈们,在遇到和孩子分离的时候,出现分离焦虑症的可能性,只会更高。
其实造成家长的分离焦虑症有几个原因:
有的是平时爱护过度,孩子的偶然离开造成家长心理失落;
有的是觉得孩子太笨,担心在外面会受欺负;
还有的家长是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升。
孩子早晚要长大,迟早要进入社会,家长应该借助孩子上幼儿园的机会练习告别,学会放手。
熙桓心语
孩子入园初期产生分离焦虑,父母不必自责,接纳他们的哭闹,其实也是给他们一个自然成长的机会。
父母的态度是孩子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父母的焦虑水平越高,孩子入园分离焦虑持续的时间越长。
因此,家庭的入园准备措施不仅包括帮助孩子做好准备,也包括家长自身的心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