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6在涵咏中细品《背影》之双重父爱

在涵咏中细品《背影》之双重父爱

——《背影》阅读随笔一

//行言   20200927


《背影》一文令我心醉。

在岁月这把刻刀精雕细琢的点点磨砺下,几番的重读,几多时光的涵味,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得一些或深或浅的认知,这次,我要把它表述出来。因为,在一次次的观照之中,我切实地有了源于自我心灵深处的认知,醉倒在那朴实无华但却字字情深句句意切的优美情感世界里。

一、直白与含蓄

我觉得《背影》一文,在文风上的平易近人、朴实无华,是其一大特点,但同时也是制约束缚读者理解的障碍点。很多的读者,尤其是学生们,读此文时,受这种文风的影响,很难一下子走入文中,与作者构建起情感相通的共鸣世界,究其原因,不能简单的说他们年龄小,缺乏情感方面的生活体验,其实,即使是经历过生活沧桑的成年读者们,在初读此文时,也是很难走进作者的世界,体味到此文之蕴含意味的。

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我觉得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的确是一个理解上的重要制约点。

我们很多人都读过诗词并深深的喜爱诗词,在各人的心中,想必都存记有不在少数的千古流传的名诗。那些古诗词大部分并不长,尤其是唐诗宋词,更尤其是律诗与绝句等。

比如七绝。除去题目、作者,就正文而言,也不过28个字,28个字之内,却含蕴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观照,渗透进了诗人的胸襟抱负与志向,还有诗人看待社会之人事的褒贬,也融入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构思技法、艺术特色等等。所以其内涵可以说相当丰富,绝不贫瘠。

那么这些简短不过几十字的诗,其含义好理解吗?

如果是学生的话,因为他们经验过,而且还要不断的经验试卷中诗词鉴赏题,所以他们是最能体会到读诗的难处的。有些诗真的并不好懂。

不读过数遍,一般是不容易读懂的,甚至即使读了数遍,达到会背的程度,也并不一定说就真正深刻地读懂了诗情、诗意、诗的绝妙之处。

那原因何在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这些诗歌,它不够直白,而是相当含蓄。

举一例为证——《嫦娥》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一首诗是相当含蓄的,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前两句创设出长夜难寐、独对灯影的空寂清冷的孤独氛围,由环境而心境,其表情达意,并不直白,所以在理解时,需要紧扣诗句中的字眼方可。后二句更是运用了“嫦娥飞天”的典故,透过“应悔”“夜夜心”来强调、暗示嫦娥的月中寂寞独守相思之苦。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对作者身世的联想。得出作者在以此喻己,抒孤独自伤之情,更还有不甘于从俗媚俗而艰难的独守清高的精神苦痛。其意蕴不可不谓深厚!

以上之分析都不是直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它是被隐藏在字里行间,透过字句的表象相当隐晦地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地细细品读,没有紧扣诗中字句去深入剖析,只是简单读几遍了事,又如何能获得这些解读呢?又如何走进诗中的世界真正去了解诗人发现诗歌的绝美呢?当然也就更不会为诗所感动!

再回来说《背影》。

我的认知是,读《背影》就如同读这首诗。如果不能深入的去读,不能紧扣文中字句去剖析,去理解,去思考,也同样很难获得对此文绝美的认知、真正的阅读体验。那这又是为什么呢?《背影》的文风不是平实朴素、真实感人的吗?既然是平实朴素,那不应该是明白如话易于理解?

事实上,如果我们是这样想的,或者说如果学生们学习此文时是这样认识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背影》文风是平实朴素、真实感人,不假,但它绝不是明白如话;它是易于理解,但那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易于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当你从每一个细节上去解读时,将每一个点都想通时才能获得的。因为这些理解,都是充斥在我们身边的人之常情,都完全在情理之中,所以它才是易于理解的。

也正是基于此,《背影》虽然文风朴实,但却绝不直白,不但不直白,而且还如诗歌一样,含蓄蕴藉,内涵丰富,所以,我们也就只有老老实实的在细读细品上下功夫,象涵咏古诗一样涵咏此文方可,切切不可被它平时朴素的外表麻痹了,或者说是给迷惑了,尤其是中学生们,请一定要记住,所谓的你好像每一句话都一读就懂,其实你并不懂,因为你只是肤浅的看到了表面的最外层的东西,文章内在的深味其实你并没有获得,而这种被麻痹后自我感觉良好,感觉懂了的状态,才正是制约阻碍我们理解《背影》、读懂《背影》这篇文章的真正原因所在。

二、双重父爱

现在我再来谈谈,如何在仔细的品读中去解读《背影》。

以我的阅读体验而言,我的经验是先认真地逐字逐句默读两三遍,完成对此文的整体了解认知,使自己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有一个初步的文本认知,粗略的知道其人其事其情,也使自己在接下来的逐字逐句理解中,有个或模糊或清晰的阅读理解思路。读过几遍之后再重新开始真正的精读。

我当时采用的是“对比+细节”的阅读方法。即在对某些文句做重点对比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并结合相关的细节来进行品读思考。

我要先说明的是,此文的确相当经典,比之其他的所选课文文本,它给我的感觉是每一个文句,都仿佛是自然天成,韵味隽永。

接下来,我就谈一下我对本文开篇第一句话的解读。

我认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这看似很平常的一句开头,实则并不平常,而是匠心独运,构思精巧,它牵涉到谋篇布局和作者的独特构思,只是因为特别的自然而然,把这种匠心给掩盖了。究其实,真的是化腐朽为神奇,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

其实深入的品读原文,再联系朱自清曾说过的一句“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可知该文的“写实”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事实的真实,即它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真真正正的实事;另一个呢,是感情的真实,这里的感情的真实是不同于常人眼中仅仅只有“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的正面所散发着的爱意的真实,更还包括了父子之间矛盾情感的真实,父子间在家庭琐事中由矛盾情感而生发之裂痕的真实。

细读之下,像这样去品读,就能发现一些问题:“不想见”“已二年余”,难道朱自清年春节也不回家和父母团聚吗?这好像有点悖于常理吧。

基于中国的国情,中国人即使再忙再累,哪怕一年之中只回家一次,也是要必须做的。在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孝”的理念、“家”的文化,“根”的情结,早已深入到了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中,“家文化”“根情节”是每个中国人都挥之不去的情感基因,“思乡”是每一个漂泊在外羁旅他乡的游子共同的话题。不管你是目不识丁的没有文化的人也好,还是学问渊博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好,也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富豪,和父母家人团聚,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习俗。朱自清当然也不会例外!可为什么这里一开笔就是“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呢?

难道不令人费解吗?

对于此问题,作者其实在文中是有解答的,只是比较含蓄而已。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路细细读下去,会惊奇地发现像这样写父子情感的隐晦之笔竟不止一处,在文尾出现了交汇并予以了解答。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如果我们有意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和上之划线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相对比,再特别留意到“最近两年不见”,这种照应自然就会一清二楚,心中的疑惑必会更加地坚定——他们父子必然是有矛盾的,情感上也必然是曾有过裂痕的。

在这样的思考下,我从网络上搜索了起来,竟在网上找到了一份朱氏父子情感纠葛资料,里面概要地罗列了一些年份的重要情感纠葛事件。

如下: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截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这份资料给我们提供了朱自清父子一段真实的情感历程。这段真实的父子情感历程之中其实是有着矛盾与罅隙,有着误解与冷战的,而这些真实的矛盾与误解,也被作者巧妙且不动声色地写进了《背影》之中,但是,只因它太自然与贴切,却没有被我们轻易的察觉到,于是就被遮掩在父爱无私与厚重的背影之下。如果我们在阅读此文时,能将之解读出来,必将会在真实的情景中更好地涵咏父子情感之中的另外一重情感——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并以此为基点,再去细细领略,体悟最后文段中所写的父亲的那封来信,也必将会这封信中父亲那几句看似无比平淡素朴的话语有更深层次、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从而认识到这几句话所想要表达的绝对不是表层的字面意思,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强势了一辈子的父亲对儿子的求和——变相的道歉,也就是身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牵挂与爱心。

在时间的作用下,漫长的时光冲淡了父子间的矛盾与误解,增强了父子间相互的思念。作为父亲,他也许早已放下生气,放低了高傲的身段,但是,封建时代遗留在他思想中的根深蒂固的父权、纲常等不良观念,却使他放不下他那可怜的自尊,向儿子认错,于是,就曲折的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向儿子表达他的和解,用这样一种历尽沧桑后的落暮之悲之哀来打动那个像他一样有些倔强但也同样深爱着他的儿子。

我们仔细的审视父亲这封来信中出现的话语,可以想见的到一个爱子心切的老父亲的用心良苦和爱之隐忍与包容,当然也可以感受到朱自清用笔的不着痕迹,浑然天成,一切都是那么的朴素无华,平淡真实。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阅读体验。

文章开篇便写父爱,只是不同于一般的文章仅仅从正面的颂扬父爱,仅仅撷取父爱的诸般好处。作者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的,这也造成在布局谋篇上对选材剪裁有着非常精心的安排。

它既写有慈父送行、月台买橘等父爱的诸般好处,也写有父子之矛盾冲突与误解这真实的父子情感,而这种诸多不好之处,又恰恰是父子情感的真实写照。这样既有正的赞颂之好处的一面,也有反的矛盾误解之不好之处的一面,通过正与反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父子情感之中的全面真实,从而比其他文章更真实更深刻地展现了父爱。

正面的颂扬,特别是月台买橘,将父爱的情感推向高潮,极大地凸显出父爱的付出与奉献、无私与伟大,这是第一重父爱!它是明线!

反面的矛盾,则从一个真实的角度同样也彰显了父爱。因为毕竟血脉相连,亲情之爱会随着时间淡化掉矛盾与误会,在思念中走向谅解,所以,这反面的矛盾极大地凸显出了父爱的包容与厚重,这正是第二重父爱!它是暗线,非仔细涵咏不可得!

而这双重父爱——付出与奉献,包容与厚重,才真正全面的展示了如山般的父爱。

这也正是本文的独特构思之处,精心谋篇布局之大手笔,而这一切又都被隐藏在那平实朴素的文风之下,含蓄在字里行间,非细读细思不可获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0-06在涵咏中细品《背影》之双重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