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12 《信息简史》4-2:你被信息洪流卷入“巴别图书馆”了吗?2

文/杜豆豆



(接上篇)

4

面对这样的信息爆炸,我们人类该如何应对呢?

事实上,信息过载的感受,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存在。每当有新的信息传递方式被发明,就会有人提出反对,认为这种新事物会增加隔阂,带来新问题。

印刷术发明,书籍从手抄本变成了印刷书,对西方文化的推动,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现代科学等等,无不与其关系密切。

之前,手抄本虽然效率低,容易出错,但它是被识字的人垄断的,是特权阶级的拥有品。但是,有了印刷术,用机器复制图书,效率和质量都是大幅度提升,即便不识字,也能操作,以致于欧洲从15世纪开始,书籍数量大增。

人们发现,书太多,读不过来了。这话熟悉吧?——信息过载。

开始有人担忧:

书太多,人类会不会要退化了?

世界要进入了一种无序状态了吗?

这么多的作者,写了这么多无聊的东西,会不会泛滥成灾?

回忆一下,网络文学刚出来时,自媒体刚兴起时,是不是也发生过类似的争论?到现在,互联网文化的繁荣,让几乎人人都成了作者。不是也还是有人担忧,什么都可以记录保存,人们会不会记忆力退化?会不会越来越“弱智”?

每一次信息革命,会让人类文明前进,同时,也并存着人们对信息过载的担忧。

5

信息太多,数据量太大,垃圾太泛滥,完全让人无法区分良莠。陷入信息洪流的人们感觉到了被淹没的危险,甚至很多人患上了“信息疲劳综合症”——“由于暴露在过量信息当中而引致的漠然、冷淡或心力交瘁。”

“告诉我,我该怎么从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得到对我有用的智慧?”

有人说,学会遗忘。

有人说,极简主义。

有人说,断舍离。

但比较理性的做法,归根到底,就是两类:一种是过滤,一种是搜索。

没互联网之前,其实这两种方法就存在。比如,买书前看看书评和推荐,就是一种过滤。到图书馆查目录,或者看文摘,就是一种搜索。

到了互联网时代,不过是换成了更高效的工具。比如用GOOGLE、百度搜索信息,购物网上看评论,在WINDOWS里做文件归档等等。

6

按照香农的信息论,信息传递并不考虑信息本身的意义,而是在传递信息量,和我们大脑所理解的意义是不同的。信息本身是没有思想的,要被我们理解了,才真正成为有意义的东西。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信息过载压力,来自信息技术带来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搭起了地球的神经网络,让信息的生产和分发快捷、方便,而且经济高效。

1938年,科幻小说家威尔斯曾经设想过的“世界大脑”和“网络”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网络新技术,让地球变成了一个小世界。1990年代,有个著名的6度分隔说法,说人和人之间最多只相隔6个,总能认识。

网络似乎一下子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但也仿佛让现实中的人更为遥远。恰如信息,似乎我们能从中获得所有想知道的东西,但反而我们迷茫于不知道该知道些什么。

在网络上,人们获取信息,用搜索引擎找寻自己需要的知识,过滤对自己有用的“意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让我们欢欣鼓舞,也让我们灰心丧气。

7

我们真的被卷入“巴别图书馆”了吗?

作者说,“这座图书馆将继续存在,它就是宇宙。但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还没有被写完,我们也还没有变成虚无的存在,我们在过道中穿行,在书架上搜寻和整理,试图从一片嘈杂和混乱中找出几行意义,尝试阅读过去和未来的历史,并努力收集自己的和他人的思想。偶尔我们会瞥一眼镜子,认出镜子里一个信息的造物。”

这就是我们的信息世界。

好了,到这里,《信息简史》这本书就为你讲解完了。希望你能从中受益。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Oct.12 《信息简史》4-2:你被信息洪流卷入“巴别图书馆”了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