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跟孩子“讲道理”没有效果?(三)

真正有效的沟通,往往是成功地激发了孩子的“内驱力”。中外的教育家们大都反对说教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而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强调学生如果不经过独立思考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教师须注重启发诱导,在启发之后,再让学生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美国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同样强调,孩子真正“懂得”的道理,不是至外获得的,而是通过培养孩子健康的自尊,培养出“我能行”的信念,并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

践行正面启发式的沟通教育方法,需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兼顾规则与自由,将选择和实践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停止惩罚或不当奖励孩子

来自于成人的惩罚或者奖励,都是试图用恐吓或诱惑的方式让孩子顺从成人的想法,无益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严厉的呵斥或惩罚孩子,通常能立即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从长期效果看,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我们无法通过责难、羞辱或痛苦(肉体上的或精神上的)的教育方式培养出自尊、自信、自爱的孩子。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当孩子因为大人没有满足自己无理的需求而跟大人顶嘴、乱发脾气时,斥责或恐吓孩子并不是最有效的处理方式。大人可以暂时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稍后,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这么说:“宝贝儿,很抱歉你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教孩子学会尊重和承担责任。

同样,当成人试图通过“奖励”控制孩子,诱惑孩子依成人指令行事的时候,孩子们的内驱力和自我成就感同样遭到了破坏。心理学家曾对两组喜欢画画的儿童进行过研究。一组在画好画以后可以得到一张证书,而另一组却只画画而没有证书。两组孩子都很高兴地画画。不过,几天后当实验者再让两组孩子画画时,得到证书的第一组孩子明显比没有另一组孩子积极,而且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对画画变得更感兴趣了。当我们对孩子本来就喜欢做的事情进行奖励的时候,就让孩子的激励由内部转到外部,而外部激励一旦弱化或停止,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幅降低。

为孩子营造有参与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环境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孩子先要学会依靠自己,然后才能为帮助他人做好准备,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到自己特别能干。

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花时间提升孩子的生活技能,并允许孩子通过实践这些技能来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当大人扮演“超级妈妈”或“超级老师”的时候,孩子们就学会了期待这个世界为他们服务,而不是他们为这个世界服务,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责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

鼓励孩子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吃饭、整理床铺等。为孩子选择易于自己独立穿脱的衣物。4岁以下的宝宝,尽量选择不粘扣带的衣物和鞋子,要易于辨别正、反和左、右,衣物和鞋子不要过紧或过于宽松。

鼓励孩子自己整理玩具、整理房间、和大人一起清理打扫。在家里,为孩子准备小型的扫帚、簸箕、抹布,便于孩子参与到家务整理、日常清洁活动中。

当孩子为家庭生活或班级做有意义的事情,与父母或老师并肩做事、边干边学,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我能行”的自信和责任感。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

通过班会和家庭会议共同制定规则。老师和家长要允许孩子共同参与制定规则或计划,并自己总结和评价,而不是由成人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当孩子了解了为什么而遵守规则,就能从错误中学会成长,学习主动自我约束,而不是因为犯错误而被动的承受成人的羞辱。

比如,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打闹、斗嘴、看动画片,导致晚饭经常要持续1个小时以上。应该开家庭会议制定家庭规则,让孩子自己决定晚饭需要的时间,比如20分钟。当到了晚饭规定结束的时间,准时收拾餐具,孩子们可能一开始可能会因为没有按时吃完饭而“挨饿”,但当他们知道规则的严肃性,就学会了人生宝贵的一课,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遵守规则和秩序。

或者,当孩子经常哭闹着要买新玩具时,可以跟孩子共同商定一定金额的零花钱。当孩子们有了定期给的零花钱时,就能学到钱的价值。教孩子们自己学会计划如何合理的使用金钱,孩子们就不会缠着家长买这买那了,当孩子们自己投入一些钱买来东西的时候,他们会更加负责、更加珍惜。如果孩子们损坏了别人的财物,用他们的零花钱去赔偿。

  启发式的教育关注过程胜于结果,更关注长期而不是短期,不再用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模板复制完美宝宝,而是充分的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在孩子准备好的时候,给孩子机会去实践,并教会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跟孩子“讲道理”没有效果?(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