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 游记九本:没钱旅行,有闲借书

他们只要一个地方的皮毛,而探险家要的是它的心脏。这有一点儿像恋爱。

“只有学习了外语,你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母语”,旅行是类似的,而对于浪人而言,在哪里都是异乡人。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黄永玉

村里还没通网的时候……我是怎么搜罗新书看的呢?

《读者》上摘取的来自书目是很好的雷达。此其一也。

有人评点黄永玉“一蓑烟雨任平生”,看老爷子写东西和蔡澜也有相通之处,老顽童赤子心,那一辈里很典型也很稀罕的性情。

这是作为画家和文人的他的见闻。书中并录许多插图。

观感:意大利是很好玩的地方。印象很深一幕:意大利人坑骗中国人,双方吵起来,操持各母语互相问候十八代族亲,最后中国人撂下一句:“上帝保佑你!”意大利人感动,握手言和。盖因是笃信上帝。

当年徐志摩翻译得真是很好听,“枫丹白露”,“翡冷翠”,琉璃幻境一样。

《意大利人》

[意] 路易吉·巴尔齐尼

(老译本贴恰优雅)

「一个人如果没去过意大利就觉得矮人一截,因为他没见着过那些人人想见的东西。」

司汤达断定,“意大利魅力”就是“一种与陷入情网差不多的东西”。

历史渊源,国民性,外加名人轶事。

「客气话和恭维话常常是实用主义的,但在大多数时候,它们也可以成为美化生活的真诚努力。」

关系,裙带,权力,任人唯亲,无穷无尽的将计就计。尊奉传统、讲究排场、爱好虚夸、机智地规避令人讨厌的法律。

「南方人为了当官而捞钱,北方人为了捞钱而当官。」

而黑手党,不过是在法律和国家都这样不堪依傍的千年传统中,人们自发结盟的一种崇尚简单古老正义的组织。其规模庞大,内部还在流传着当年的传奇人物和冒险经历。

巴洛克风格,更像是一种全情倾注的粉饰太平。一如中国,汉末和初唐,那些华丽蜜粟而僵死的文赋。

「在一切富丽堂皇和独具匠心的背后,却有一种悲剧性的失望之感。」

文辞挑逗着读者,但彼此都知道,在这华丽的背后,一切都可以在顷刻间坍圮。而你又不得不被它的奔放和戏剧性深深吸引。茹科夫斯基到来后宣称;“俄罗斯,圣彼得堡,雪、肮脏的人民……全是一个糟糕的梦。”

缪塞说,“迷人的天空是那样纯净,在这里就是一声叹息也比别处更容易传到上帝耳中。”

罗马,本不就是最放荡的渎神和最真切的虔慕的混合体吗?哪一点都无比的诱人。

本国人写本国,爱之深恨之切,又要端正态度,尽力客观。讽刺辛辣狡黠,文笔优美顺畅,神似托克维尔的皇皇《论美国的民主》。可读性非常强。又可与《丑陋的中国人》对照一番。意大利人和中国人很像,这一点钱钟书说起过,阿城也这么觉得,本书亦有及。

《冰与火之歌——北欧行记》

[英] 迈克尔·布斯

这本前后读了两遍的书,不在手边,一时翻不出来,唯藉印象写写。

面对作者的探究兴趣,北欧人好奇而不解:为什么不去南欧看看呢?我们挺没劲的真的。

英国人抱着理智的态度,“正话反说、以点代面、指鹿为马”(by豆瓣@谋大人),把冰雪大陆的轮廓勾勒得清晰而动人。

高纬度,高税率(使我愕然的是丹麦某税率高达72%)的福利国家,为什么同时维持着这么高的幸福指数和自杀率?基尼系数靠谱吗?社会凝聚力是怎样达成的?高度均等化的社会具体是怎样的?

还讨论了冰岛的腐败、挪威的种族主义和芬兰高度的性别平权,很多很多问题。很明白的社科分析,以当时高中生的智商也完全看得懂。

说到冰岛的精灵文化(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冰岛人相信它们的存在),有本北欧神话集,曾匆匆读过半本,从众神的黄昏讲到洛基,然而翻译得不是很好,大家避个雷。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

都是杖底烟霞。奇峻峰峦是“山花插髻”,午夜独坐崖壁,对之清光四溢。

柏邦妮总结得很诱人:

第四回是崇祯即位的那一年,他终于动身云游。三月入闽,风雨通宵达旦,野溪喧闹如雷。水涨船高,轻快无比,顺流而下八十里,过如飞鸟。羁绊在乡间的烦心琐事就像风烟一般消散,敞开衣襟,须发张开,无比畅快。他浑然忘记自己的年纪,宛如第一次离家远行,是二十岁的少年郎。

第五回是在林田,雨大,突然停止。有两条溪水在眼前闪耀,一条浑赤如血,一条碧绿如蓝。两条小溪竟然在此合流。有金蓝色的细鸟在林间鸣叫。于是他抬头看,突然看见悬挂的山峰,漆黑如墨,而脚下的峡谷,凝白如雪。他静静的站在那里,不做一声言语。

第六回是隆冬,清晨他叫醒忠心的顾仆,走入深山。树木蒙茸,石崖突兀,瀑布僵冻,如同白练横挂。天气实在是太冷了,冰块满枝,寒气凝结,大如拳,小如蛋,在风中摇坠,累累满树。走到树深崖穷处,不再有路,只能小心翼翼,赤手抓着野藤枯荆,滚爬而下坠。好容易在悬崖底下,找到一条枯涧,才算脚踏实地。抬头一看,危崖高耸,简直恍如隔世。顾仆扯来枯枝,点起火来。突然发现怀里还有一块剩饼,两个人烤了吃,一边吃一边发现对方非常狼狈,衣裳扯破,蓬头垢面。想来自己也是如此。主仆两人不禁朗声大笑起来。笑声惊动了一个僧人,僧人骇异,大雪封山,已经三个月不见生人了。

第七回是在麻叶洞。洞口大如斗,洞外水流湍急,只能伏水而入。当地人不敢进入,说有神龙精怪。徐霞客脱去外衣,爬进洞穴,爬了数十步,叫顾仆送火把来。像蛇一样爬行,背磨腰贴,肌肤被刮擦得生疼。山洞弯曲曲折,倒是干燥洁净。向西有一处缝隙,于是爬行上去,突然豁然开朗。平坦如榻,平平整整。顶上有石,如同莲花倒垂,结成宝盖,莹润洁白。四周的山石轻红,如同桃花。

原文《风雨不收徐霞客/柏邦妮》

 《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是本地人的回忆录。更能纵深入这座城市的“心脏”吧。

帕慕克式忧伤一定阐发于此。灰色的城池,丰饶而贫瘠的童年。不是我的偏爱,但能看出写得好。于建筑嗅觉特长。是凭此书提名诺贝尔奖。

《菊子夫人》

[法]皮埃尔·洛蒂

说是小说,其实没什么情节。主要是风情描画。战争时期,欧洲人眼中的日本:拘谨小气、矫揉造作,“过家家”一般的,耐心、勤俭、一尘不染。

序言里有点搞笑的无奈感:怀着欧洲人的强大优越感,已经算是不错的开端了。

作者自幼憧憬大海,后成海军军官,平生走遍五大洲。文笔之好,法语作家中海洋的描绘者无出其右。有对异域风情的强烈感受力。

驶入了狭长,阴暗的水湾,两旁夹峙的高山,以奇特的对称形式连绵不断,颇像里面有撑架的布景,十分壮观,却不太自然。人们也许会说,日本在我们面前张开了一道蛊惑人的裂口,好让我们深入它的脏腑。


以下三本曾经写过。

《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与睡觉》

舒国治


如果真有这么一号“家”,这真是个生活家。

打开这本广西师大出版的书,掉出来的书签是圆珠笔的寄语:

「倘你的志向够高,那就不怕常常睡觉睡过头。」

好,能写出这话的人,不如直接一睹。


小孩子在暑假时的东摸摸西摸摸死不上床亦属于这种静态的精神放纵之嘉年华,固伤了些睡眠,却也惠了一些灵性。大观园中的小儿女们看来颇得于此道。

某些遗世孤立的太古村庄,小孩睡得极多极静,他们的脸格外平静,是我们都市仓促之民难以想象之景境。岂不闻古人诗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他从生命中得到的唯一快乐,是一个镇一个镇地游荡。”

《西班牙旅行笔记》

林达


咱们的历史课通识教育里,对西班牙几乎是一笔带过。以至于不悉也不爱历史的女学生,你问她第五纵队是什么,她都不知道。

林达是夫妇俩,合作撰书。所以,游记的主体,也是“我们”。调和了男女两性的文字,有一种中性的,健朗的节奏。他们主要写美国,也喜好散文。有点厚,四五百页的样子,但是可读性很强。

罗马的输水管道,清真与基督的文化交融,华盛顿欧文顿,弗朗哥政权,以及那赫赫有名的建筑大师高迪,都能在其中了解个大概。

三联书店出品,纸质不错。

《埃及纪行》 

[英]威廉·戈尔丁

诺贝尔得主并不总是严肃的……

这本书简直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游记。

如他所说,是在“我们这条装备简陋、应有尽无的破船逆流而上”,除了烧菜不甚精湛乐器倒是门门精通的厨子,对船的性能讳莫如深的船长,还有一船不悉英语的埃及船员。来,出发吧。

参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 游记九本:没钱旅行,有闲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