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学后记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

    曾祖父陶侃为晋大司马,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后家道中落。陶渊明29岁那年,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此后十多年,陶渊明先后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令,因为自己不愿束带迎接上面派来的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佳,先后只有八十余天。此后,陶渊明一直躬耕隐居,死后葬在庐山西南,被朋友们私谥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诗以歌咏田园生活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极高,意境平和,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后世影响很深。

  《饮酒》诗共20首,都是诗人辞官归田之后闲暇饮酒时所作,主要是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朴素而形象地表现了陶渊明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本诗是其中第五首。





    本首诗的教学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写诗人虽居闹市而内心宁静脱俗,设置了一个悬念。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尘不染”,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此两句问话朴实,回答意深,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远”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世俗,超凡脱俗。这句从感受效果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对象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偶一抬头,无意中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和,人与山谐。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4、“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看”等字,可以吗?为什么?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陶渊明这里表达的正是这种超脱的忘我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古诗文中常有些明明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如: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5、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是点睛之笔,在这当中,可以领浯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反映出诗人妙契自然,物我两谐的生命感动。


    课堂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请选用你熟悉一支曲子的调子,配乐演《饮酒》,并全班进行点评。

作业布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本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前四句道出了诗人虽处闹市,但内心宁静,不受世俗烦扰,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中间四句写景状物,用平淡的语言不假雕饰的写出诗人隐居山村,采菊赏鸟的美好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欣慰之情。末二句是全诗的总结,看似平淡,实则极富哲理,含蓄的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深沉情感。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语言貌似平淡,却意味深长,朴素而形象地反映了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饮酒(其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