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5

如果把人的“感性”和“理性”一刀两断完全分开,从而作为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决策的两个对立维度的话,那么每个决策行为将会变得相对好理解很多。

就如同我现在突然心生想法,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决策:是把刚开始准备写的论文继续写,还是论文放一边先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

做出这个决策之前我同时受到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冲击,两者是冲突的。

理性思维占据主导的时候我会想论文的期限已经快到了,再不趁着早上这个好状态写下去又要完蛋了。

感性思维我会想这个想法我不记录下来不痛快,压抑在我心中闷闷不乐。

当然最终我选择“感性”地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肯定不是只单纯因为感性思维——相反我会用理性思维去证明我这个感性思维的可行性,比如“这个想法很有用且稍纵即逝,马上记录下来更有利于以后分析自己”、“今天状态还可以,早上的论文进度可以下午补回”之类的想法“说服”自己,从而最终让自己做“感性”的事情,甚至做的就尼玛心安理得。

这只是我的决策方式,即便面对相同的“冲突”,不同的人做出的决策也是不一样的,不然哪里来的墨菲定律。我敢说生活中80%的事情“感性”和“理性”都是冲突的,当然有些冲突是很容易做决策的,比如明天就要考试朋友叫你今晚去唱k;比如明天有马克思课但是你爱豆明天去你学校开演唱会。这些一般用屁股想也会知道怎么做,难就难在一些“都可以”的“冲突”,例如中午吃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常用的几种决策的方式。

例如“(到时候)看心情”也是一种决策方式:既然决策不了那就等到没时间决策的时候做决策,因为两种选择模棱两可,那么经常会在做决策的最后一秒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饭点的时候我会经常使用。

了解自己,需要了解自己常用的决策方式。了解别人,也需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