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暖相思情

如果内心深处有个地方曾让你魂牵梦绕,留恋它的一草一花,思念它如大山质朴的乡情,怀念它掩盖在厚厚尘土下的乡村生活,或许那个地方只有故乡吧。

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概念,它是每个人内心最深的眷恋。是每一次眼光回望时寻找的落脚之地。有它,便觉心安。

最近读到一本散文集《人生处处,总有相思凋碧树》,作者别山举水。别山举水本名黄亚洲,因热爱文字,愿徜徉在长长的文字梦里,只因老家在大别山与举水河间,感恩故乡的养育之恩,故取名别山举水。他是散文专题内第一位签约的作者,曾出版电子书《生命中不得不谈的情》。

从作者的文字中得知,他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挣扎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奔波。曾顶着炎炎烈日,含饭奔跑,只为解决一个个空调障碍;曾在砖厂冒着严寒,与泥土结伴,与煤矿亲密,忍着苦受着累。然而他却在磨难中坚强地傲立着,因从小偷看小人书的经历,只有纸上跳动的文字能为他倾诉衷肠。《人生处处,总有相思凋碧树》共有六辑,分别写了故园味与情、故人情与思、故土思与恋、故事恋与怀、故里怀与盼、故乡盼与梦。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实属感性之人,他的文字多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质朴平淡却蕴含韧力,不钻奇巧却总有温情。

日子简单重复,平凡之中又见不平凡。简单的生活让他的眼里多了几分细腻,小到生活中的“牙膏”“红薯”“蘑菇”,在他的笔下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在《红薯》一文中写到:小时候因家里穷,餐餐吃米饭是一种奢侈,红薯是一种高产作物,虽然穿不暖,但红薯如救命恩人一般解决了他们的粮食问题。那香喷喷的红薯,牵动着他的味觉,也牵动着他的目光。就像红薯眷恋着大地,他也眷恋着生他养他的那片故土。

在《牙膏》一文中写到:生活无情地摧毁她矫健的身姿,岁月残酷地剥夺她敏捷的思绪。简陋,迟钝,沧桑,衰老,甚至死亡,她什么都可以不管,什么都可以放下,什么都可以失去,唯独紧紧地揪住一条不放,那就是对我的爱。看到这里,我内心一揪,天下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了。一支牙膏将母爱表现的淋漓尽致,母亲即使强忍疼痛,也不舍孩子花三四十为她买支牙膏。在母亲的爱里,没有自己,只有孩子。

最美的风景是故乡的人。在《思念》一文中,这样写到:听母亲说,这地儿是父亲拄着棍子转了好几天才选定的。它背靠村公路,那是他的儿子上初中走了三年的路,那是他迎来送往了三年的路,也是他拉着板车,挑着担儿去街上卖农产品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上有他的汗水和希望,有他的失落和遗憾。它面朝举水,面朝那一滩白茫茫的沙和一汪瘦瘦的水,那水中倒映着的是他儿子去远方或归家的身影,那沙上深深浅浅的足印,留着他儿子从异乡带回的气味。不觉让我泪目,“深深浅浅的足印”写出了一个老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不禁让我想到每次在放假回家都会在路口等我的父亲,他一直奉行“用心写字,以情动人”,他笔下的文字让读者产生一种共鸣,那就是感动。

作者家中世代务农,平凡简单的乡村生活让他的文字越发饱满。在《雪》一文中写到:那深深浅浅的思念,化作一片茫茫的白,无声地召唤着那些看见它们的生命。鸟儿的叫声仓促起来,为着肚腹与睡眠,土狗们循着鸟叫欢快地跑来跑去,也为着肚腹与睡眠。行人缩着脖子,咯吱咯吱地走着,咯吱咯吱地笑,偶尔抓起一坨雪,飞快地扬起,双手红红地,一头钻进某处热烘烘的房子,拼起一桌狗肉火锅,也为着肚腹与睡眠。他笔下的风景不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经过情感的升华和思想的沉淀,最终成为有内涵的意象。语言质朴有劲,并非华丽矫情,犹如一朵花儿,你觉得它美丽,那是源自它脚下的那片沃土。

刘亮程曾说:“每个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作者虽一直在外,却飘零如浮萍,内心在跟自己撕裂较劲,时不时回望来时的路,一笔一笔写下对故乡的那份思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暖相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