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写在前面的话

陕西灾难最为严重之时,挪威籍工程师安立森(Sig.Eliassen,1885~1960年)应华洋义赈会之邀,成为驻陕工赈副主任,承担了陕西境内许多工赈项目,其中尤以泾惠渠和西兰路最为著名。在旧版《泾惠渠志》和当今《泾阳文史资料》两类书籍中,不少陕西水利人和泾阳文化人对安立森评价较为负面。随着民国各种报刊文献出现,泾惠渠工程中许多参与者陆续浮现出来,都是以前很少听闻的,多是名不见经传的“陌生人物”,譬如有裴文明、张丙昌、贝克、阿林顿、丁午桥神父、陆尔慷、汤云台、平兆麟、张光廷等等,如将其与当年新闻报道联系起来,竟然发现了一个另类泾惠渠小史,实在有些大出意料。

几年前结识白描老师,见证了《天下第一渠》写作过程。该作品如何处理安立森也曾让作者感到为难,从历史角度来看,该书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史料,也有不少有创造性的看法,很幸运我成为该书最早的阅读者之一,也曾与白老师讨论过安立森,当时就想应该为安立森写点什么,如今终于可以为安立森画上“句号”了,也算是完成一桩心愿。

给予最大帮助的是朋友王晓斌,他提供了自己的珍贵译本《老龙王庙旁的泾河》(安立森自传性质的纪实小说)、安立森与李仪祉1928年书信(英文版);又从他那里相继得到陆尔慷的《渭北引泾工程纪实》等重要文献资料。今年新冠疫情最紧张期间,国家图书馆开放了许多文献资源;“全国书报索引网”也为读者提供文献免费下载,我用了近两月时间来阅读这些文献。该两文献中心关于“民国陕赈情形”资料较多,于泾惠渠工赈项目更为详细。各种报刊文献更是填充了以前史料之间的“空隙”,如同警官办案,证据链逐渐形成,当年引泾过程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以各种文献相互印证,也发现了现有泾惠渠记载中的不少错误,有些错误可能是人为的,也有些是无意产生的,它们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本文在处理新发现文献过程中,尽量予以多方求证,审慎对待文献的“不同之处”,寻找它们最早出处,与民国时期文献资料进行印证。

许多年以来,泾惠渠官方淡化了华洋义赈会在修建泾惠渠所起的作用,淡化了贝克、安立森、陆尔慷等对泾惠渠筹建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可能由于安立森被绑架,为了说明游击队的正确性,安立森则被进行了丑化,使其以反面形象出现在“泾阳文史”和“泾惠渠历史”中。曾听说俗语,“对于别人的恩赐,要记于沙土之上;他人恩赐则要铭刻在心……”华洋义赈会对于陕西省度过“十八年馑”,有着特别的贡献,它使无数秦人免于饿死路途,尤其是泾地人民更是受惠颇深。安立森作为义赈会泾惠渠工赈负责人,当年施恩良多,得到如此对待实在是有失公允。

安立森工程师本是一个纯粹技术人员,现有史料中没有发现他有任何政治倾向,假如没有绑架之事,很可能也就是一个寂寂无闻的水利技术人员,他会安然、无闻走完平凡的一生。然而,他却大大出名了,一时成为中、外新闻焦点人物,游击队绑架安立森,使渭北革命事业直接遭受了巨大损失,许多革命者因国民党强化围剿而被杀害;该事件对安立森也同样是一场灾难,其人生轨迹因而也发生改变。革命队伍后来得了到历史公正评价,他们成为千古流芳的英雄永远被后人铭记;安立森则完全没有话语权,离开陕西之后其经历被任意涂抹,他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机会,成为本地文史界永留骂名的罪人。

脱险以后安立森曾被李仪祉礼聘,成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工程师。继续为中国水利作出奉献,他多年以来致力黄河治理研究,并取得极为丰硕的成果,有很多专业论文问世。1937年,安立森离开曾为之奋斗多年的中国这片土地,可他没有忘记中国的水利事业,依然割舍不下对于中国的感情。在1940年,他与塔德合著《黄河问题》(《The Yellow River Problem》 )一书,引起世界范围对黄河的关注。

他也没有忘记当年在泾阳的经历,时隔数年之后,他将亲身经历写成了纪实性小说,并在海外以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在张家山工作多年的水利人王晓斌,在研究本地水文发展史过程中,发现了这本书的巨大价值,进行了很艰难地翻译工作(注:国家水利研究所蒋超教授也同时翻译,其书名为《老龙王》)。该书部分情节虽有一定虚构成分,但也有不少细节可与当时报刊相互印证,因此来说该纪实小说也具有一定文献价值。

本年四月初,曾与本会樊哲先生闲聊“安立森1932年末回复李协的书信”,信尾安立森谈到欧洲是他“陌生的故乡”,并希望再次回到中国继续水利工作,了了数语有所触动。樊先生建议应该对此有所延伸,不要写成僵板的“东西”,形式最好活泼一点,他还发来了马伯庸《胥吏的盛宴》网文,以供我参考。樊先生建议不错,批评也直击要害。于是根据掌握资料,以安立森为线索,以安立森的纪实小说为蓝本,将近期阅读所得及以前研究结果简笔勾勒,从宋哲元陕政时代开始,到杨虎城主陕时期,对安立森在泾工赈情形进行概略介绍。

需要说明一点,本文中有不少情节依据了当时报道,多有据可查,并非文学意义上的“虚构”。本来也没有打算写成文艺性作品,仅在无关紧要处加点“润滑剂”,不致使读者感到厌烦。错误之处,希望多提出批评意见。

泾河文化研究会蒺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