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什么是广谱阅读?

《儿童阅读三十讲》笔记

儿童在不同阶段,阅读的内容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只是难以程度的不同,因为不同阶段的儿童,其心智发展和精神生活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差异导致了阅读内容的差别。不只是难以程度,同时还包括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

举个例子,青春期以前的儿童所读的叙事性作品,一定是以故事为主的。

但到了青春期故事就变成了文学。故事和文学的区别在于,故事是情节性的,语言并不那么重要;而文学除了情节外,形式上的特征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区别是心智特征决定的。青春期以前是一个动作思维和具体思维占优势的时期,理解不了青春文学的忧伤,缠绵。

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儿童在青春期以前,最好的阅读营养是故事,而不是知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知识的本质特征是用精确的、分类的、概括的、抽象的眼光看世界,这需要儿童发展出一定程度的形式运算水平,才有可能完全理解。而在此之前,儿童学习的方式不是精确的、抽象的和知识的,而是浪漫的、生活的。

在达到形式运算水平之前,或者说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太多的知识灌输对儿童是没有意义的。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的心智没有达到相应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儿童也没有发展出足够理解海量知识的工具。


这个工具是什么呢?就是自动化阅读能力

因为这种原因,不同阶段的儿童所读的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比如说在学龄前,或者在具体运算阶段以前,绘本是儿童最重要的营养。

到了具体运算阶段,主要是小学的低段和中段文字故事占了优势,像国际大奖小说之类的故事,便是童年最好的礼物。

三四年级的海量阅读,更是用故事铸就的。

故事扎根于儿童的存在深处,甚至是潜意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与精神,思维与语言。

等到自动化阅读完成,儿童已经是一个具有流利的阅读能力的人,准备好去探索这个世界了,知识类的阅读就逐渐登上了舞台。

因为知识类阅读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阔,触角几乎伸展到人类思想所及的所有领域。从天文地理到自然万物、到精神心理,这种阅读因此又被成为广谱阅读,宽泛的讲,就是知识性阅读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儿童以前不能读知识类读物吗?

当然不是!有些绘本实际上不是绘本,而是科普作品的图画版。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知识类读物,从前的《十万个为什么》,到现在的《小牛顿科学馆系列》,都是给青春期以前的儿童阅读的。但是这类阅读不是青春期以前儿童阅读的主流,否则,就像给肠胃还没发育好的幼儿吃坚硬的食物,不仅消化不了,对儿童的胃还会造成伤害。

在学校里,我们很容易忘记,儿童是先生活再认识生活先热爱生命再理解生命的

在应该大部分补充故事的阶段,大量的让孩子读知识,是得不偿失的。有时候还容易产生冲突。你不可能既讲嫦娥奔月,又讲月亮上其实什么都没有,到处是石头。

许多学校盲目的、过早的增加知识学习的分量,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不够强的时候,填充了一堆似是而非的所谓知识,成本高,效率低,还特别不稳定,容易出错。

现在,情况已经非常清楚了,在儿童还不能大量识字之前,就已经大量的输入故事了。或者通过图画,或者通过口语,一旦儿童能够识字了,就迎来了文字阅读,这时海量阅读便可以轰轰烈烈的登场了。


海量阅读是以阅读自动化为目标的。一旦阅读自动化达成,儿童再大量的读故事,意义就减弱了,除非喜欢或打算以文学为业。而这时候儿童也走到了青春期门口。

掌握了阅读工具的儿童,开始进入了生命的精确期。此时有三类阅读,就儿童来讲是相当重要的,分别是:经典研读传记阅读和广谱阅读

经典研读将会深刻地塑造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原型。而传记则让儿童从真实的人物身上认出自己,从而有助于自我镜像的形成。更多的时候是广谱阅读,儿童通过阅读接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那么,广谱阅读读什么呢

第一类是人文社科类作品。历史、政治、地理、文学、哲学、文化、心理学、思想方法……这个领域和成人接触的领域一样宽广。

第二类是科普类作品。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电子领域、医学,包括了形形色色的交叉学科,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

第三类是其他领域的作品。比如艺术史、军事领域、体育领域等等。这些领域的大量阅读,将逐渐帮儿童建立起一张日渐复杂的个人知识地图。知识地图的丰富,能够增强儿童在知识领域遨游时的自如感,这对儿童进一步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高段开始,广谱阅读的分量逐渐加重。这类阅读,从本质上讲,也是苏霍姆林斯基讲的——第二套大纲。在中学阶段,尤为有益,让教材学习不再那么枯燥,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开始阶段的阅读,书籍可能是浅意的,儿童必须主动迎接知识的洪流,让自己进入其中。

好的广谱类读物一定是深入浅出的。知识是准确的描述是生动的知识地图是清晰的

书籍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可能因为一本书,一名儿童就爱上了某个领域,甚至成为终身的职业。

然而这只是广谱阅读的初级阶段,是一个大量掌握事实的阶段。儿童还没有办法理解原理,因为掌握的事实的数量和品质还不足以撑起深度理解。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儿童掌握的知识越开越多,知识的数量就不再成为广谱阅读的关键。

那么,关键是什么呢

是掌握一整套知识的思维方法,再具体一点就是,研究实验与审辩

我们把实验也归于研究的话,那么核心就是研究性学习与审辩式思维。儿童必须掌握一定的事实,尤其是核心事实,这是早期广谱阅读的任务

但同时,伴随着越来越重要的就不再是知识的累积,毕竟大脑并不是仓库。

儿童需要发展出一种能力,能够随时就特定的主题或问题开展研究,找到想要的结论,并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加以识别。

研究性学习是一系列学习动作的综合,包括提出问题,确定课程,并判断课程价值的能力,对课题或主题开展有效研究的能力,搜索和梳理资源的能力,总结概括结论的能力,写作及表达能力等等。打个比方,这是一种沙里淘金的能力。

审辩式思维则是一整套系列的思维方法。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审问慎思明辨。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做出判断要有理有据,合乎逻辑,要善于提出问题,保持批判精神,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元认知。这种对观点、事实、论证本身以及自我进行不断审查的过程,就是一种审辩性思维的过程。

而研究性学习和审辩式思维的能力是不可能通过学习简单的知识来获得的,主要是一种实践,一种长期的刻意练习形成的能力。

尤其到了中学阶段,历史学习就有利于研究性学习,政治学习就有利于审辩式思维,一般的问题解决总是同时用到研究性学习和审辩式思维。

举个例子,儿童一开始进入广谱式阅读,可能读的是《吴姐姐讲故事》或者《明朝那些事》,这是当成故事或者历史事件读的,知道了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一段时间后,儿童就不满足于知道这些,他们会发现,不同的讲述者对同一段历史的讲述是有区别的,认识是有分歧的。那么谁对谁错,这就需要做一番研究,并用一定的思维方法进行审辩,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时期已经是广谱阅读的高级阶段了。


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广谱阅读当成全科阅读,全科阅读是一个很不严谨,甚至可以说很外行的概念。

一定要明白阅读并非万能,它只是诸多学习当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不同学科的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阅读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

例如,语言类学科的学习,那当然要阅读,要有输入量。文综类的学习也要有阅读,重点不是输入量,而是构成智力背景以及形成学习方法。

那么,阅读对数学也是重要的吗?这就要商榷了。哪怕是科学领域,主要靠的仍然是实验,如果一味的靠阅读,等于让学生直接接受现成的结论,而丧失了科学探索的过程,这不是明智之举。最滑稽的是让艺体领域一定要抓阅读,那艺体特长生恐怕要恨你入骨了,毕竟世界冠军没读过多少书的人,也大有人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29.什么是广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