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 - 蛮书

去年在剑川认识了文化地图的渔夫,当时搜到很多云南访古的文章都是他们团队写的。其中对云南本土历史文化最熟悉的一人就是蛮书,他对古建筑也颇有研究,尤其是云南当地的做法。那次他没在剑川,没见着,线上先约了一下,这回在昆明终于成功面基。

蛮书年纪比我大十来岁,但看着还挺青春可爱的,颇为平易近人,对文物古迹则着实有点痴。他说 90 后的渔夫看着很老,经常被叫做叔,而有个实习生叫他哥,他还挺开心。

我们在潘家湾吃了一家相对比较清淡的云南菜。家在大理的蛮书说他小时候吃的感觉就比现在清淡很多,如今流行的各种酱料、辣椒还有重油盐都是后来慢慢出现的(云南吃辣椒比四川、贵州都要晚)。包括油炸、烧烤的虫子,其实是近些年随着云南旅游的火爆才作为卖点流行起来的,并不是本土的吃法。由此延伸,有很多刻板印象其实也都是新出现甚至发明的。比如云南这边很多少数民族的民俗、建筑,有不少是为了旅游而加工的;又比如云南的好气候,蛮书提到近些年昆明冬天还出现过 -15℃ 的低温,只是大家总是选择性遗忘。

而一聊到文博内容,蛮书就完全停不下来了。关于云南古建筑,他觉得最高水准的论文还是近百年前刘敦桢所写的报告,当代研究的学者过于强调云南建筑的民族性和功能性,忽略了共性。比如大理的民居和建水的民居都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绝大部分的古建筑也都和中原样式类似,不少带有东南亚风格的建筑反倒是近百年才出现的。还有瓦猫,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云南所特有的,但实际上陇南也有瓦猫,只不过不如云南出名。只要细细研究,总会发现很多关联。

蛮书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数学,让我有些小吃惊。不过他觉得现在做的事也算是延续了专业的东西,比如逻辑就可以用到文史考证上。很多东西不能光靠想象,要不然就会得出很多可笑的结论(这方面他有许多想吐槽的)。而在更早的年头,蛮书就对访古文博很感兴趣了。他提到初中历史课本上就有佛光寺和南禅寺(我表示毫无印象,也可能是年代不同,教材有差异),当时觉得唐代建筑可真珍贵,但完全想不到有朝一日能去到那里,毕竟当时隔得远交通又不便。还有他年少时所见的《梵像卷》插图,由此种下对云南历史文化之爱的种子。有一次他问云南一个很有名的学者有没有见过《梵像卷》真迹,结果出乎意料,老人家也没见过。蛮书于是感慨一切还真是要看缘分。

近些年,蛮书不再天天往外跑了,除了要顾家、养狗外,也悟到了不圆满是究竟。比起年轻时喜欢到处跑,他现在更喜欢研究资料,扎实做考证,觉得其实没有什么是必须要看的。不过他也时常怀念年轻时四处访古的日子,临走的时候对我说:「趁着还没拖家带口,多四处逛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言片语 - 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