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观后感

        一直不相信看书会看呆、读傻,相反不同类型、时代文本勾勒、缀连的历史图景,在纵横交错里碰撞的火花有趣、悠远,因为有所思而有意义。

        历史纪实的《西南联大》,先锋派的余华的《活着》,《一百个人的十年》,现实主义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再到印象已不深的《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以及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恰好可以静观不同时期生活中人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一非虚构的作品,以70后的视角观察、反思90后一代的生存状态。代沟、不解、疑问在文本叙事过程与反思中都有切贴的描述。读它时相较此前其他作品,心情平静、淡然许多,观感不必详述,其中的他们也是不远处的你、我、他。黄灯老师像极了我们的老师,她的学生也像极了我们,教育因为有了教与学的反思,让教不机械让育有了温度。之所以平静、淡然,是因为有很多共鸣与不解,这几年身处其中,无数次和师友交流、询问过,宿舍、课堂、餐厅与文本中悉数详尽的描绘再熟悉不过了。

        黄灯老师开篇所写的一部分恰好是当时读了外国文学后向老师感慨过的,不误“正业”的遐思正是立足生活最深刻的感触。只不过在明码标价市场上,有很多意想不到和哭笑不得,网络时代的忽悠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与从前形成极大的对照,有一种荒诞之感。若回头去看《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可能更明析。

        若不出门,怎知外面—1度的感觉,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评判、论断都不够客观、真实。只有出发在路上时,方知。尔后越过、无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二本学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