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穷限制了我的想像

就像穷人不愿说自己穷一样,我也不愿意承认我知道的词汇是浩瀚辞海中的九牛一毛。

一个穷人出门饿着肚子,却在嘴唇上抹上猪油,企图昭示外人:我刚吃了猪肉,生活好着呢。我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动辄上万字,跟人说起来文思如泉涌。可是没有一篇拿的出手。

在漫长的篇幅中,我把熟悉的词语反复运用,像老太太的裹脚布,洗来洗去就那么几条,散发出陈年的腐臭。

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我孤陋寡闻的?这事好多年前就有了征兆。老公对我说起了况味,我一脸懵逼,这是啥意思。老公嘲笑:况味都不知道,你看的哪门子书?好像我看的书都是幼儿画报,写不出这种词语。

可是无法否认,我虽然不净是给儿子讲幼儿画报来着,我也阅读了一些喜欢的书,怎奈时间有限,再加上懒惰,书读的少,还多是消遣的读物,想要提升文学素养真的不行。

虽然我嘴上不承认孤陋寡闻,行动上却加了把劲,在老公深奥博大的藏书中寻找我能看的书。随后,我的阅读更加缓慢,因为这些书多是名著,任何一本都值得我去精读。

很多事情多了就是烂了,精品往往值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我把句子反复咀嚼,把不知道的词语标上拼音,加上注释,我才发现,我不知道的词语竟然有这么多。

这几天,在读余世存的《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发现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为什么,词语成了拦路虎。比如,我读到提撕,怎么也不明白,认为是网络语,并向儿子求证。儿子说没听说过,建议我查询网络,一查才知道这词早已有之,是拉扯、提携的意思。

再比如看到乡愿,以为是乡愁之类的意思,可是这样理解放在句子中又不通,经过查询,竟然是论语中的话: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伪善者。

看到这些面目生疏的词语,除了敬仰作者内功深厚,我生出了自卑感。突然觉得自己写的那叫啥,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煲剩饭,哪里能写出新意。

把感觉说给一位同样爱好写作的前辈,她的文章总是旁征博引。她看我沮丧,安慰我说:“何必拘泥于词语的另辟蹊径,关键是要有真情实感,在表达上,大白话也未尝不可。”

想想也是,牡丹富贵大气,野花清新自然,没有谁比谁更美,只有欣赏的人喜欢哪一种。词语就像是盖房子的砖瓦,必不可少,多多益善,平时要尽量积累,最好看见一块捡一块。曾见一个流浪汉,每日里四处捡拾破砖烂瓦,最后在高速桥下盖了一座违章房屋。神奇的是,没人来拆除,他每夜伴着隆隆的车声入眠,脸色越来越滋润。

我把这些收集来的词语放在一起,闲来分门别类。我甚至把儿子小学的词典拿来,准备好好看一看。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出处好的、不常用的就是阳春白雪,日常使用频率高的通用词就是下里巴人。

不,他们都是古老文化的结晶,值得享受同样的待遇,常用的要仔细掂量,孤僻的要放对位置。总之,要做一名能工巧匠。

不是词穷限制了我的想像,是想像中我先失了气势,没了信心,所以才会在写作的路上没了勇气。幸好,及时意识到这是可以弥补的遗憾还不算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词穷限制了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