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说》

其实很多时候不会主动去观察别人,但是只要无聊或者分神,就会不自觉地在留意,会不经意地听到一些东西。这个学期的初步计划是开启兼职生活,就是很不固定的那种,接触到的东西就会更多,看到听到的也是。微博有个@偷听bot,但是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也不算偷看偷听什么的,明明很光明正大。

是很无聊的话题,就是聊天说出来也没有什么意思的那种内容。但是看了想东西了就还是写写,主要还是太无聊了。

在饮食方面吧,发现了女孩子在点单被问到冷还是热方面的时候,迟疑和思考的可能性会更大。男孩子就会更加直截了当,夏天就毫不犹豫就是冷的。不过这个问题暂时只对糖球无效,她就是随心所欲的,反正这个食物是怎样味道更好就怎样,不会顾忌身体之类的各种问题。

其实餐饮的卫生的确是很难控制的。就不是说很难改善不卫生,而是没有办法做到绝对干净。宿舍再怎么认真搞卫生也还是免不了蟑螂的,就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餐饮门店稍微大一点的话,都应该请专门的灭虫公司的,但是因为周期是固定的,就不会说每天都弄,所以就有些在所难免。我以前判断,其实都是看店员会不会吃自家东西。(在食物方面的大度我觉得还是看个人吧,绝对干净可能真的只有自己煮才能保证了。

莫名觉得有些地方还会很生意经,当然可能到没有太大的正确性。

打着美博会的幌子到了聚氨酯展馆巡视?这个展馆名真的挺拗的,讲真不是被骗我都不会来这么化工的展hhh 化学的确是我学不好但是又觉得很有意思的东西,但是主题展还是不敢恭维的。来的人倒是比我想象中要多好多好多。

第一个留意的是“请赐名片”。这个语气就挺好笑的,赏赐实在未免太隆重了。在大部分展商的前台桌子上都放了一个那种矮矮的透明盒子。这种还是第一次见,但是莫名觉得像存钱罐一样的积累很神奇。之后也有看到完全不坐下的人去一家家的取名片装起来就走。其实我是有点弄不明白这方面的工业要怎么货比三家,是怎么决定最后选哪家的。

不过我觉得这个很好的就是不用现场谈成生意签合同。一般就是洽谈聊清楚有些什么业务细节,不用现场敲定。应该也不太谈及价钱。就跟零售不一样,就是在那里问了一通结果不买那么尴尬。

因为这类型的生意总是要坐下来慢慢谈的,所以每家都会准备一下摆盘什么的。无聊得来我就真的研究了一下放什么。

看到有一家袋子里装满了水果的时候我就很嫌弃,就是觉得是最不合适的。其中还有比较熟的香蕉。我是觉得香蕉这个东西,受众是一半一半的,而且吃了以后不舒服的应该也挺多。感觉就是一整天坐下的都没有吃过。那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就跟没有准备差不多。然后第二天可能想开了,就换了橘子?橘子更不方便吃´_>`还得洗手吧

这个展除了中海壳牌,云山以外一个都没听过,但是记住了万华。在开展之前我觉得摊位设计很傻,因为放的桌椅很多,宛如肯德基设计。不过是我天真了,一开馆就座无虚席。每天最早进去的人除了我们,就是万华等在门外的厨师,带着高帽子。准备的是蛋糕什么的,很香很香,搞得跟美食汇似的。就是在不专业的领域也去做好。每天就路过这个摊几百回。所以别人摆在门口最好的位置最大的摊也不是没道理。感觉业务范围挺广的,而且人力安排什么的都很到位。简直就是成功的典范。

糖应该是出镜率最高的了,但其实也很讲究。对比起其他零食,糖除去甜这个特性外,口味太多了,一般来说就是一盘一个味道很难说迎合到所有来宾的喜好。而且谈话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是一边含着糖一边讲话。所以感觉就是聊完带走吃?怪孩子气的。

小洪第一天就说想吃某摊的花生。但是不得不说,要是我开摊就绝对不弄花生。虽然这个的确是很解馋吧,就他们的客人吃得还挺开心的,嗑瓜子嗑得也很开心。但就是太脏了。看到他们家请了个专门负责斟茶倒水的女孩子,就是不停地收拾桌子,地上也还是很多细碎的垃圾。

喝的最基础就是矿泉水。其次是可口可乐和雪碧。我觉得这俩都是万能答案,而且就感觉挺无功无过的。然后莫名有在一家看到特仑苏?还有果汁,雀巢咖啡什么的(每次困着路过都好想喝。我觉得喝的的确也弄不出什么花样来,尽量大众些还是可以的。

想帮参展客找摊位,所以研究了地形分布。发现会展摊位编号有规律又没有规律。从这个到那个的跨度可以是几十也可以是几百。但是稍微探寻出一点小规律又似乎跟摊位大小有一点关系。

班长是同龄的小哥哥,他说如果还在上学的话,那他也会是大三。说他是公司里最年轻的,也是最年轻的领队。明明是一句自豪的话,说出来却没有半点快乐的感觉。到结束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来着。但是同龄能叫小洪小洪的话,那可以叫他小九。怎么说呢,有那么一瞬间很想劝他去读继续教育。小九的所有开朗给我的感觉都很不真实,苦笑的感觉。

小九说,自己的脑子读不好书,所以没有读书,我们能读好,所以我们还上学。我跟他说,人各有志,其实不读书也没有关系。

小九说会馆的空调开一整天要花9w,说摊位越大越贵,休息处外面的小摊除去装修就要30w。小九总结说本地人最喜欢做的三样工作是保安,饮品店,士多店。我说因为很闲吗,他说闲是次要,主要是家底厚。

袁队说他的工资五位数,是实打实的正规收入。

用英文名称呼交流是什么体验呢?平等。看www的时候只觉得大家都不提真名是种很舒服的体验,倒是没往这一层想。就是如果中文的话,总是会想叫什么称呼更加合适,辈分高一点的要叫师兄姐或者什么前辈之类的,总觉得怪怪的,还有点担心自己不礼貌。一度怀疑我学不会韩文,因为男女平辈长辈还要分说法,这也太为难我了。

外人真的是对广外的外语好有定性思维。

服装店里的员工买店里衣服也是要自己付钱买的,喜欢哪个买哪个,不过可能有折扣,反正不是统一发的。(不过好像有的店是。 阿最尴尬的就是那些穿不拆吊牌衣服的导购了,就会让我疑惑是不是试衣服的人而已,但是一跟我搭话就很尴尬。

连锁服装品牌店竟然是有业绩追求的,其实都在默默冲冲冲。然后还有客流量,就在门口那里有东西感应检测的,所以没事别在别人店门口进进出出。看着店员为了不刷客流从门缝进出是真的很喜感。

关于导购这个问题,我是无法理解过分夸大人的能动性的说法的。就是会觉得说今天是节假日,今天客流量挺大的,那就理应有多少销量收入。觉得说顾客买不买是导购能力可以决定的。怎么说呢,在某些因素上的确相关,但是更大层面上还是个人意愿吧。我就是超不喜欢被跟着挑选的,而且也很多时候进店只是为了看一看。

Joy的游历观跟我很不一样。就是对比起来会觉得我这个人很狭隘哈哈哈。她找工作是什么都做在哪都做,她说重点是想什么都经历一下,所以她把广州各个地方都去过了。我吧,为了不早起只考虑身边的,所以经历会浅薄很多。

然后折回派传单这个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是我除了小学奖学金以外的第一桶金(这个词语好像不是很恰当。反正就是我第一次感受社会哈哈哈哈。是小学还是初中毕业的时候吧,那时候感觉还挺年少无知的。然后小时候一起玩的姐姐说要不要一起去什么的,就去了。那时候也就几十块吧,具体多少也忘了。那个年代感觉还是挺多钱的(突然显得很沧桑,毕竟以前不太需要花钱买什么,赚到以后还很老实乖巧地全给妈妈了。

派传单这个工作的确是最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的东西,那时候根本就是连负责人微信都不用加的(根本还没开始用微信。就集合一下,一拿到单子就开始走,然后派完就下班。那个时候派的是一个楼盘单,甚至连在哪都不知道,被问起就随手一指dbq 然后那个地方其实也没什么人,大部分都是塞在车子的门把上,虽然现在觉得不太好。

不过也就那一次,之后也没。现在派传单的收入其实还挺可观的。怎么说呢,其实派传单这个东西说辛苦并没有多辛苦,但觉得举手之劳大家还是接一下。毕竟现在太阳那么毒天气那么热,还是要体谅一下的,就算不需要。毕竟拿到你手里再扔跟派单人直接扔掉性质是不一样的。拿到手里其实我还是会象征性看一下的,回宿舍顺路的话我都会拿回去垫外卖。

站在商业视角来看,我其实是很嫌弃楼盘派传单宣传的,特别是一堆人扎堆在广场门口,然后逢人就说首付多少去看房。这个跟餐饮差别是很大的,难不成逛得起街的都买得起房吗(-ι_- )  不分场合浪费人力物力,也只好谢谢各位老板对兼职生的帮助了。至于楼盘宣传何去何从,我就不发表意见了,老板们自行斟酌了。

忘记什么时候知道的冷知识:男装女装外套的拉链是不同边的。就是女装拉链是在左边的,男装是右边。这个事情突然想起来呢是最近买了件外套发现拉链很不顺手。似乎还有帮对方拉拉链的时候也会顺利的说法,莫名有种天使互相喂饭吃的互助道理。但是又好像外国某些牌子才这样。

感觉这两年身边各类店都挺讲究CRM系统的。大一点的企业就会弄公众号搞积分制度,小店的话就建粉丝群搞各种活动。感觉似乎这种粉丝群运营方面确实还挺低成本的,而且关系也更亲近一点。就是搞活动的风险比较可控吧感觉,对于会员来说也更加实惠?毕竟大一点的企业都是要你积分满几百上千才给你换个减几十的折扣券。在两个这种群里面看着的感觉就是像邪教一样hhh那些每天嚷着喝奶茶吃炸鸡的,每天关注店铺开闭情况的,看得我觉得自己真不是什么狂热爱好者。

社会生存法则:不要主动为了别人的错误负责任。这句话针对工作上的事情,就是生活上可以讲情面讲义气,但是在工作上还是要理智一点。你可以在学习一项技能的进程上吃亏兜兜转转,但是不可以因为别人的问题绕圈子。尤其是你遇到一个那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上司的时候,就更不要想着做救世主。怎么说呢,就是太主动去承担会受委屈的,我觉得还是在看到了这段话的前提下不要瞎遭罪,我也不舍得我朋友们受委屈。职场上可以卖乖,但是不要使坏。

然后接触了几类以后觉得比较深刻的体会是,没有服务精神的人绝对不要去从事服务业。因为会很浮躁吧我觉得。就是目睹来看,会有一点为了工作而工作(虽然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但就是会很没有耐心,导致会让人觉得有点花钱买罪受那种感觉吗。服务业本身真的挺考验人的,不过有些人就真的是很热心的那种,会觉得帮到别人、服务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然后就会让人觉得很愉悦。

还有就是家庭心很重的人不要做餐饮业(家庭餐饮业除外。因为餐饮跟服装啊娱乐那些不一样,吃饭是每天都要吃的,然后节假日就更是餐饮业的高峰。所以四舍五入餐饮业就是一年四季都没什么休息机会,除非品类比较单一(单一了还不反思。虽然多赚点回馈家里未尝不是一种反馈家庭的方式,但可能还是讲究陪伴吧。不过也看家里人的侧重点,但我还是觉得有小孩子的话,怎么都会欠缺一点。不过这个也局限在凡事亲力亲为的情况下,毕竟要是底气足,大可请足够的员工再请个店长打理。

23/3/28 17:48】在上班但也临近饭点的一个闲暇的周二。发现其实这篇文章像是一篇描述我做过的工作一样的文章?感觉就是工作上的所作所闻。但是因为断更的时间太长,所以并没有描述过学而思的内容。但此情此景我感觉还是可以先跳过,聊聊这份现在目前闲暇的工作,不讲那么细节,感觉概括起来应该是外企氛围观?

现在在4A广告公司里面当京东推广,应该是这么概括的。其实进来之后的生活跟以前的设想还是挺大的,主要是实习期的时候做的事情太多了,当时加上学校里的事情,跟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阴影,大致的感觉就是我毕业以后绝对不要做电商(但是没办法,感觉还是太迟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了,到窘境之下就变成没得选,只能假装自己很喜欢可以很融入。

其实我觉得跟以前最大的差别就是,公司又或者说是客户品牌的规模大,人数多了以后,导致每一项工作都变得极度细化,做的事情垂直性很高。所以从品牌结构上来看,个人成长的空间是比较小的,路径也有种一眼看到头的感觉?或许别人不是的,至少我是觉得自己已经看开了。有好有坏吧,好处大概就是压力会小很多,干完份内事以后陷入十分清闲的状态;坏处可能就是上进方面的,觉得成长起来更慢了。

其实我觉得外企也有些很明确的等级分层,大家都很熟悉且很清楚,但于我来说其实是很陌生的,有些岗位其实一样但是又有不同的说法,所以一直有点迷迷糊糊的感觉。emm不过应该是因为我没有真的想在这行一直深挖下去吧,所以稍微有点得过且过的那种感觉,就专注眼前这种,最多就往上看一级。

刚入职的时候其实我挣扎过一段时间,总觉得那时候自己有点被欺负的感觉,主要也是因为分到了不靠谱的导师?甚至算不上这个称呼,只是经验稍微多一点的前辈。大促入职且一点点试错,那时候感觉真的就很糟糕。但是后来算是挤走了?主要是重复劳动太多了,所以会觉得很烦闷无聊。后果就是觉得参加升职计划自己都无话可说的感觉,没什么底气。熟练以后就好很多,但也没什么真材实料就是了!

不过淡季例如现在还是很轻松的,因为变动也不大,几乎是整个部门的氛围都比较清闲。

你可能感兴趣的:(《视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