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思齐》:文王之治

《诗经·大雅·思齐》:文王之治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雝雝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中国人心目中,最早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三皇五帝时期。可惜的是——史料太少,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领略那个时代的美好。话说当年,孔子在齐国偶然间听到体现舜帝治理教化之功的韶乐,据说高兴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至于真正有史料记载和佐证的理想社会,大概应该推及到周公时代的周朝。孔子到老了还在感慨,“我”这段时间真的是不行了,好久都没梦到周公了。可见,老人家对于那个理想社会的向往程度,完全可以用“顶礼膜拜”来形容。客观来讲,周公时代的理想社会,根本上来自于文王之治。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王之治算是三皇五帝时期理想社会的集大成。毫不夸张地讲,文王之治,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式治理的根本样态。那么,文王之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诗经·大雅·思齐》做了概括性描述。

《诗经·大雅·思齐》共五个小节,前两个小节每小节六句话,后三个小节,每小节四句话。这二十句话,系统描述了文王之治的根本样态。

一、不忘来处

第一小节主要写文王何以成为文王,也就是文王追述自己的来处。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首先从自己的亲娘太任说起,没毛病。“思媚周姜,京室之妇”进而追忆起自己的祖母周姜,大概每个伟大的男人都是有两代伟大的女人成就的。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个是文王之治的根本,也就是说承袭太任、周姜的大德,文王的妻子太姒,将文王之治推向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搞得不好,三个女人一台戏。搞好了,三个女人,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二、不忘初心

第二小节主要写文王惠于宗庙,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御于家邦。简单来说,就是文王的“修身齐家治国”之治。

“惠于宗公”不是讨好、顺从于自己的列祖列宗,而是孔子所讲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沿着列祖列宗开创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如此一来,自然能获得神的护佑。如此一来,嫡妻效法于文王,兄弟追随于文王,家邦自然与之同心同德。治大国若烹小鲜,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

三、修身以慎独

第三小节主要写文王是如何修身的。

“雝雝在宫,肃肃在庙”,在宫室中,始终保持和洽的姿态,在宗庙中,始终保持恭敬的姿态。这样的描写,很容易让人想到《论语·乡党第十》,编者之所以用一个章节的文字专门记录孔子的言行体貌,其实就是在强调一个人的内涵与外在表现,常常是一贯的。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算是对这种一贯性的进一步强调。即便是在没有什么人注意的场合,文王仍然如同众人在时一样。没有丝毫的厌倦与松懈,始终修身以慎独。

四、绸缪于未雨

第四小节主要突出文王的未雨绸缪。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文王时,戎狄不敢轻易侵犯,也没有大的灾病。但并不影响他“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见用于不曾听闻的好意见,采纳于未曾谏言的好忠告。

后世帝王,多以肯于纳谏来体现自己的贤德。实在应该读读这首诗,“不谏亦入”——从细微处洞察那些臣僚们不敢、不愿、来不及谏言的箴言,才是王者应该有的本领。

五、人才是根本

第五小节主要写文王对人才的重视。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所以文王治下,成人多有贤德,青年人多有成就。而这些恰是文王的涵育、教化之功。

“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正是文王一如既往、不厌其烦的教化,才有了天下士人皆俊才的局面。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讲,南北朝时期的苏绰整理前人的治理经验,形成“六条诏书”,奠定了隋唐乃至于下一个盛世的治理基础。苏绰“六条诏书”中所讲的“敦教化”“擢贤良”几乎就是这首《诗经·大雅·思齐》的升级版。

中国式治理是眼光向内的,先从自身做起,先从自心修起。而后才有了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雍容端庄是太任,那是周王好母亲。贤淑美好是太姜,嫁于周京入周门。太姒能将美誉来传续,多生男儿后有人。

文王之志承宗公,祖宗无时不神明,祖宗神灵少哀痛。嫡妻效法文王型, 骨肉兄弟亦相同,治理家国多顺承。

宫室和洽能始终,宗庙一贯有恭敬。无人之处如有临,从不倦怠前后同。

如今西戎不为祸,病魔无暇害中国。未闻之事合法度,善听能听未谏者。

如今成人多贤德,后生小子造化多。文王育人勤不倦,出手载誉秀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大雅·思齐》:文王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