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我进校当民办教师,薪资只能塞塞牙缝。后来结婚生子丶养家糊口,还得靠那几亩责任田。
为了教学、种地两不误,教案晚上写,作业晚上改,见缝插针,挤时间下地侍弄那几亩黑土地。
说起黑土地,它的优点就是:耐旱耐涝,适应五谷杂粮种植。尤其是种红薯,不仅产量高、出粉率高,还能制成粉面、粉皮 、粉条出售,得到比较高的经济收入,以此能维持家庭基本支出。但是,黑土地难以耕作,种红薯更是费时费力、劳动量大。
我种了几年红薯,深有体会的是:想种好地,想种好红薯,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你得会用农具,如,怎样扶梨,怎样站耙。其次,你得会使牛,会说牛听懂的话。如:“哒哒,哒哒!”这是叫牛往外走。“咧咧,咧咧!”这是叫牛往里走。“喔!喔!”这是叫牛站着。“哈!哈!”这是叫牛向前直走。
记得一年初 春耕地,牛郎星正南就忙着起床喂牛;东方发出鱼肚白色,拉上犁耙,赶着牛下地开墒,所谓开墒就是犁一块地第一犁子,必须犁直,必须犁到正中央,不然费时背工,犁出来的地,弯弯曲曲,不好看。
我开墒的第一犁子,只需要在地头步一步,找好中间点,再应一应定准目标点,然后套好牛,绑好撇绳,扬着牛鞭,只需要“哈!”一声,两头牛,勾着头,拧着尾巴,迈力地向前拉着......稍有偏差,只需拽下撇绳,犁到头往后看看,第一犁子犁直了,第二犁子,第三犁子就好犁了。
牛拉的快,我扶的稳,看着那滚滚的黑土,从明光的犁铧上面翻了出来,嗅着那泥土的香味,格外的惬意,不由得犁着地哼着青松岭的主题歌:“长鞭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哎哎依呀,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哼着哼着不由得我也“叭叭”地甩了两个响鞭。
歇晌了,我坐在地头上,看着那两头牛,喘息、倒沫,看着那黑土地升腾的雾蒙蒙的水汽,再咕嘟咕嘟喝两口白开水,抽一支“白河桥”烟,望望蓝天白云,看看初春的阳光,看看人们忙碌的身影,看看那日夜奔腾不息的河水,再看看牧羊人悠闲地驱赶的羊群,就好像置身于一幅田园风光的画卷之中。
地犁完后晾晾垡就该耙地了。开始直耙,我站在耙上,拽着撇绳,扬着牛鞭,一声“哈!哈!”两头牛小跑似的,呼呼的拉着一直向前,我站在耙上,悠哉游哉,好像我是在观光车上一样,在公园里游玩。别人一般直耙是二遍,我耙了三遍。看着耙的地如沙滩一样,我才罢手。
接着是斜耙,斜耙目的是,把掩埋在下面的大坷垃 耙出耙碎,这样栽红薯好栽,还保墒,红薯长得还快。斜耙了两遍,掩埋在土面下的坷垃,耙出来了,大多都耙碎了,耙不碎的 ,我就抽上午放学的时间,拿着榔头去打坷垃。连干三个中午,才把坷垃敲碎完。
看着那平平展展,直直延延,松松软软的,黑土地的责任田,我高兴的唱起了,“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宅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紧接着要垅红薯垄 。用两头牛拉一张犁子,垅得红薯垄高、低、宽、窄,一样;垄与垄之间距离也相等。老农们见了也夸赞,同事看到,都说我整的地是一幅艺术作品。
轮到栽红薯芽了,栽红薯芽的时间得把握时机,不能在上午栽,上午栽太阳毒,红薯芽嫩得很,容易晒烫芽,因为那个时间,就是农历三月中旬,天较热的时候。
栽时,要均匀的刨穴,既不能刨的太远,也不能刨的太近,太稀太稠都影响产量;还不能刨的太深,太浅。太深太浅都影响成活率。所以我刨穴时,特别的小心,刨刨看看,看看刨刨,穴刨好后,放芽,浇水,封土。
说起封土,要注意的是:封土时,要等水渗完后再封,封时要掏干土下面的丶含有水分而又散松的湿土封;这样,里面不板结又潮湿,有助于幼苗生长。
红薯栽完后,大约等二十天左右,松土、除草,我都是利用放学时间。土松完了,草除完了。到农历五月间,红薯秧拖长了,长出很多须根,这些毛毛根,给主秧争养分,这时就要翻秧了。
那年的五月,雨水多,天气炎热。翻红薯秧,地上潮湿,闷热,天上太阳火辣辣的照射着,又是凑中午放学时,翻红薯秧,勾着头,弯着腰,一会一擦汗,一会一擦汗,我坚持不直腰,尽量少擦汗。翻呀翻呀,勾头勾的脖子疼,弯腰弯的腰疼,闷得出不来气,汗流得睁不开眼。实在难忍了,直直头,擦擦汗,直直腰。就这样的天气,就这样的时间,我坚持了三个中午,把红薯秧才翻完。
到了农历八月下旬,是红薯收获的季节,收红薯时,先割秧,把红薯秧割成一铺一铺的,割完后,再一铺一铺往地外面挪,挪到不碍事的地方,挪完后,再开始用犁子犁,一垄一垄地犁,一垄一垄地捡。接着,一 车一车的拉,那三亩地的红薯,足足拉了十一架子车。
我见缝插针,又把红薯打成粉面,又把粉面下成粉条出售。加上其它作物的收入,那一年,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丶一块手表,还给孩子们添了新衣服,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黑土地啊,你养育了我,你磨炼了我!你叫我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