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3 孩子需要我吗?

最近一直在持续忙碌着,春节假期,让我从原先的工作学习中抽离,发现持续奔跑让我错过了很多路上的风景,近两月与孩子少有相处,感觉他又长大了。

他有了喜欢的音乐类型、有了自己对游戏的理解、有了对人生自己的态度、有了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诠释。。。这些思维层面的持续变化的东西,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值得被看见的,而这两天的相处,让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另两个自己,一个被人、事、物迷失双眼的自己,和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自己。

陪伴孩子,我们常常认为是孩子的需要,实际上这是我自己的需要,我需要从孩子的欢声笑语中得到心灵的暂时休憩;我需要从孩子单纯的问题中,思考生活的本来;我需要与孩子的拥抱中,让自己内心更加柔软和温暖;我需要从家庭的温暖中,让自己内心充满力量。

只有当我真正意识到这是自己需要时,我才能做到全身心陪伴孩子。

这就像一个人自己想要打游戏刷视频时,他才会忘我投入其中;就像工作,当我从内心深处感知到这是我的人生需要,我不为任何人工作时,我才不会为工作中的琐事所累而全身心投入;从我需要的层面来说,做任何事都无差别,因为从人生的角度来说,我的需求,才是第一需求,这个需求它超越人事物本身,它可以是一种情感、是一个欲望、也可以是一种更大层面的自我觉知。当我能清晰的看到并承认自己100%自私时,才可以投入在当下、活在当下、觉知当下,唯有当下,才是真实的。这会让我回归到一个鲜活真实而纯粹的状态。

但可惜的是,我常常在现实中,认为这是孩子的需求、家庭的需求、员工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全错了。我认为这是外部需求,导致我们做事时出现各种期待以及执着,因为有所期待或执着带来的认知以及行为上的偏差,所谓的“但行好事,不问前程”也就变得虚无缥缈。

进一步说,这就像慈善捐赠,到底是被帮助者的需要还是帮助者的需要?被帮助者的确需要被帮助,而帮助者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和自己价值实现感。这才是慈善捐赠这件事发生的根源,所以我们歌颂捐赠者和慈善家的落脚点,不应赞颂个人功德,而应该宣扬这种行为,让更多人看到这种行为中,他内心所能得到的正向意义和价值。

同样,当我认为是家庭需要我、孩子需要我时,我总免不了开小差或顺便处理一些其他的事,心想,既然他或他们此刻不需要我,我也不用浪费,这个时间利用起来给谁谁拜个年顺便安排一下年后的工作吧。这似乎是一种习惯,我往往都在思考以及思考后的行动中,这种基于思考外部环境上的思考,以及基于外部需求上的行动,形成了一道厚厚的墙,让我始终徘徊于我之自性本体之外。

当我们成年后,总是习惯性的给自己定性为我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这辈子就是如何如何,以及我就是这样认为。

现实面前,常常自我提醒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被抛诸脑后,而当我看到孩子失败后的勇敢尝试、面对未知时的充分好奇、错误后的自我反省、面对多元思想的开放态度时,这让我的思维,从一个固定大小的多边形里跳出来,走进一个可以随意变换大小的圆形。我置身于其中,我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圆的边界,并根据外部环境,随时调整圆形的大小。原来,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勇敢的孩子。

与孩子两天的相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过去,与家人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还长,陪伴爱人不差这一天两天,孩子会慢慢长大,父母身体都还健康,我要先忙眼前事,可时间一直向前,眼前事也会一件接一件,时间不会为谁停留,眼前事也不会因谁而减少。所谓的将来再说,将来那个人未必还在,那个人也未必还是那个人,所谓的以后,早已物是人非。

活在当下,假期,请好好陪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2-03 孩子需要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