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违良心,无自欺欺人。

《论语》子罕第九的第12章: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得了一场大病,孔门弟子子路指使孔子的弟子,做家臣为孔子做后事。孔子病情好转后,于是他生气地说:“仲由干这种欺诈的行为太久了。我本来就没有家臣,为什么要在为我办丧事的时候来安排家臣呢?这是要我欺骗谁呢?这不是要欺骗老天吗?与其死在学生手里,不如就死在你们学生的怀里,不更好吗?。难道你们是认为如果我得不到这样高规格的葬礼,就会凄凉地死在路边而无人收尸吗?”孔子说段话就是批评子路违反礼制而说的。

黄勇老师从四个方面这段话对这句话做了解读:孔子病重发生的时间;孔子为什么重视礼?子路和弟子为什么要违礼?同时又要教诲教之路和弟子什么?黄老师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思路很清晰的,他分析的孔们第子违礼的原因是很合理的。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礼作为规范社会和和个人行为的规范,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了"礼之用,和为贵",没有礼的规范,社会秩序就会混乱人际交往就会手足无措。孔子作为至圣先师,是从自己对礼的践行做起的。他宁可死后只有几个学生陪伴,也不愿非常高规格的死去而违背礼。孔子的自律精神特别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这段话对我们的第二个启发是,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并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当自己不在其大夫之位的时候,他更愿意弟子们把他视为老师,他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呈现了师者的美好形象:具有仁德的君子并不是心好就算,外在的为人处事更要符合礼的要求,以致无论何时何地人处于何种状态,人都要处处以礼为先,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路以及孔门弟子为何会在葬礼这件事上违背礼呢?关键在于子路以及弟子出于对老师与同学的热爱。而对于弟子善良热忱的好心,孔子为什么会反对呢?孔子认为子路的弄虚作假,虽然能够蒙骗一般人,但是蒙骗不了上天与自己的责任,所以做事的时候不要违背良心,自欺欺人,而我们平时违背良心做事的事情也时常发生。

这句话对我的启示是:做事要有底线,要尊礼而行。如今天提交的质量分析,但我并没有因为事情多而有一点的马虎应付。考虑时间教紧,所以早上4:30起来整理出现的问题,当整个分析写完后,今天的心情也是非常好的。我常想,凡是经过我做的事情,都要尊礼而行;不论自己处于何种状况,不能做违背礼节的事情;向孔子学习做老师,做事不违背良心,不自欺欺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违良心,无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