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知识容易忘,恐怕是我们在内化知识时最常见的问题了。
所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遗忘。这个道理听起来是废话,可是,艾宾浩斯把这个遗忘的过程量化成了一个有时间规律的图表,这样人们就可以对照这个图表,在大脑遗忘之前多复习几次,通过增加记忆频率来对抗遗忘。这个原理很简单,也很实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英语单词学习软件都以这个遗忘曲线为基础设计背诵单词的复习计划。
其实我们上学时,连续不断地考试、复习、背单词、背诵课文,本质上都是用这个方法在增强记忆。
不过,这个增强记忆的方法,用在思维模型的掌握上并不是那么好使。
为什么呢?
思维模型的掌握,关键不在于记住“概念”,而是要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地应用。记住概念,只是掌握思维模型的第一步,要想灵活地应用思维模型,我们还需要从简单的“增加记忆频率”,进一步升级为“拓展学习的维度”。
【拓展学习的维度】
什么叫拓展学习的维度呢?
我们要在真实情景中掌握一个知识,除了“记忆次数”这一个频率维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维度,比如应用知识的环境背景、自己的心情、所处的时机,以及当时想到的其他知识和经历等。这些都是我们理解和记忆知识相关的维度。
脑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在记忆信息的时候,不仅仅记住了事情本身,还会把和事件相关的环境,乃至自己的情绪一并记录下来,所以我们才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高效能记忆效果。一下子能让我们记住十年的事情不多,往往这些事情的发生是伴随有独特的场景、鲜明的记忆点,包括我们当时有特别的心境,这样才对我们的记忆产生了影响。
而对思维模型的记忆和掌握,就更要充分利用好多维度的学习原理。换句话说,我们要学的不是思维模型本身,而是把思维模型放在具体情景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变着法地应用和实践,而且事后还要抽出时间,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回顾这些经历。这样,我们理解、记忆思维模型的维度就大大地丰富了。
当然,拓展学习维度是个基本原则,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把这个原则转化成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情境学习
所谓情境学习,是指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尽可能在不同场景下学习。换句话说,变换场景学习,让我们记忆的效率更高。
举个例子,我们上学的时候,总是在教室这个单一的场景背单词。这么做不仅低速、低效,而且记下的单词也很少能灵活应用。可是,如果你是在日常交际的语境中学英语,那进步的速度就很惊人。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日常交际的环境下,我们每次应用语言的场景都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会把词汇、语法和场景、心情一并打包,给大脑更多的刺激,这样下次再遇到类似场景或者心情的情况时,相比于单纯在教室这个场景里产生单向刺激,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唤醒记忆。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这一学习记忆原理,尽可能给自己多样的学习场景。比如,你有时在办公室读书,有时去咖啡馆学习,有时和朋友办个读书会,这样记忆的效率就会明显提升。
不过,这种切换场景学习,还是比较初级的技巧,更有效的方法是提前构建需要唤醒记忆知识的场景。
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未来怎么用知识,现在就怎么记知识。
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很会认路。往往走过一遍的路,再返程的时候我就能在很多人想不起该怎么走的时候,带大家不走弯路地回到起点。要知道,我经常去野外考察,所以这个技能是很实用的。不过我为什么会认路呢?其实不是我天生方向感好,而是我总会在出发时留心返程时的情景。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很多人在商场地下停车场停车后,回来就找不到车停哪儿了,经常要转半天才能找到。如果你懂得“未来怎么用知识,现在就怎么记知识”的原则的话,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就小多了。
我们之所以回来后找不到之前的位置,是因为我们离开停车场走向商场时眼睛看到的场景,和我们返程时来找车的角度正好是反的,这样我们就不容易找到位置的坐标。
那怎么办呢?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是,你在离开停车位的时候,每到一个转弯路口就回头看看,返程时自己走到这里有哪些标志物。这样,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就有很多熟悉的标志供我们快速找到停车位。当然,更有效的方法是你手机拍下停车位的序号,都省了去记忆。但是我们这里是要举例说明这个“怎样使用就怎样记忆”的效果。
同样地,我们还能把这个方法用在我们查找资料的工作里。
通常我们保存资料的时候,都是按照资料所属的学科类别归类的。比如,我看到很多人的文件夹分类是:英文资料、历史资料、时政新闻、法律法规等。我敢说,这样的分类方式,时间久了,一旦资料多了,你也懒得查看了——因为一打开文件夹,好多文件,心理压力很大,这里基本就变成“回收站”了。
其实,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一个知识,那你在保存资料的时候就不能原封不动地保存,而是要把资料再加工——未来怎么用,现在怎么保存。
我的笔记本里有一个文件夹叫“行动抽屉”,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所谓“行动抽屉”,就是结合自己要做的事情命名的文件夹,比如,“下周开会时,可以借鉴的沟通方法”,“去欧洲旅游前要查看的资料”,“改进公司绩效制度要看的资料”……我会把和这些问题相关的资料都集中在对应的文件夹。这样,我的资料是和我解决问题的场景绑定在一起的,回头不仅查阅效率高,也更容易记住。
类似的方法,我也用在读书上。比如,很多人做读书笔记的时候,都是记录书中的知识点。显然,这个记忆方式不是从未来使用的角度记忆。而我读书的时候,会转变视角,如果我要把这本书做成一期说书节目,我讲什么,听众才能明白?或者,如果我们以这本书的主题作为选题写一篇公众号文章,书中哪个观点或故事最值得讲给大家听?这样在读书的时候,由于我已经知道了接下来要用什么知识,所以学习的效率也大幅提高。
应用情境学习法不仅让我们每次在不同的情境中,关注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增加我们对已有知识的新认识;同时,在变换场景后,还会顺便让我们学习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让我们在不同的知识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这对构建我们的知识关系网大有裨益。
(二)交替学习
所谓交替学习,是指我们要交替变换学习的内容。
过去我们总认为,学习知识要循序渐进,因为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才能高效。但是,实践证明,长时间单纯学习一门学科知识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刺激脑神经过于单调,时间一长,大脑相应区域很容易由于负担过重而疲劳。这时,我们反而会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需要不同思考技术和应对策略的问题来回转换,交替学习。
理解了这一点,对我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过去我在公司安排项目的时候,为了让设计师专注在客户的工作上,只要给设计师分配了一个任务,我就不会再给他安排其他任务。因为我的假设是“专注产生效率”。但是,我后来发现,其实设计师长时间在客户的一个问题上思考,效率反而更低,倒不如给设计师再协调一个主题或性质不同的工作,这样设计师在一个问题陷入瓶颈的时候,可以换换大脑处理另一个问题,等回过头来再思考原先问题的时候,更容易有新的视角。这时候,你会发现,太有序、太单调其实会降低创造力,适度混乱、交错多样,反而有助于创意与高效。
我个人在工作学习的时候也充分应用了这个方法。例如,过去如果我专注思考一个问题,坚持到2个小时左右,大脑的专注力就会大幅下降。后来,我利用交替学习的方法,用AppleWatch的定时器功能,设定每深入思考45分钟,就安排10分钟的时间运动或者思考发散性的问题。结果,现在我可以让大脑在一天内有5—6个小时进入高效思考的状态。别小看这3个多小时的专注思考时间的延长,这些时间都是能让我们挑战关键问题的精力资源,极为宝贵。从长期看,这是我们深度认知构建的重要资源保证。
此外,这种交替学习的方法,也改变了我学习新知识的习惯。
过去,我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总会从头开始学习,循序渐进。现在我打乱顺序,多头并进,对这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问题先都尝试涉猎,让自己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对这个领域能尽快形成一个全局认识。这对我快速理解认识一个领域,有巨大的帮助。
这个方法如此有效,以致于我写这本书时也用了交替学习的思路。
常规而言,作者写一本书,会按照章节从第一章开始,写到最后一章。不过我却是随机思考,想到哪些内容就先写下来,一方面给各个章节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全貌看自己的思路,哪些考虑周全了,哪些还有战略短板需要花时间补齐。这样,看似有一搭没一搭推进,其实是对整体大战略的灵活推进把控,等到各方面素材积累完善了,最后只剩下串珠成线的工作。
(三)回顾测试
所谓回顾测试,其实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我们要定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这一点就是在应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具体的回顾方法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有专门介绍。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机械、单调的回顾。这时,我们就需要主动应用“测试效应”来提升内化的效率。
所谓测试效应,是指当我们带着测试目的进行回顾时,要比单纯地再看一遍效果好得多。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回顾的时候,通过给自己提问来增强记忆。
比如,大多数人在复习笔记的时候,往往直接打开笔记本看之前的记录。这样做往往看一会儿就走神了。那该怎么办呢?方法就是:先提问,再回复。例如,我在看笔记之前,会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这个笔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当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笔记有哪些重要的启发点?”等等。我这么做,就让笔记从阅读材料变成了参考答案——通过先思考、再比较自己想起的笔记内容和实际的笔记内容的差异,强化了自己的理解记忆。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虽然没学过这个知识,但是在实践中却深谙此道。他在《富兰克林自传》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如何利用回顾自测的方法向《旁观者》一书学习写作。他写道:
“我取出其中的几篇,把每句的大意摘要录出,放置几天以后,再试着不看原书,用自己想到的某些合适的字,就记下的摘要加以引申复述,要表现的跟原来的一样完整,把原篇重新构建完成。然后我又把我写的《旁观者》拿来与原来的比较一下,发现我的一些错误并加以改正。”
如此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富兰克林进一步提升了回顾测试的难度:
“有时,我也把我记录的摘要大意打乱,几个星期之后,当我开始理出整句,完成全篇时,就先竭力使它们还原为最好的次序。这样是为了训练我的构思能力,而后再把我的作品与原文比较,发现错误,再改正过来。”
可以看到,在大多数人学习范文的方法都是背诵原文的时候,富兰克林却用回顾测试的方法在学习。他不是要求自己“记住”原文,而是“写出”原文。这种方法上的升级,让富兰克林在写作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对我们而言,回顾时设置的测试,不仅能够增强大脑的记忆力,而且每次测试都是对已有知识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这对我们灵活理解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到这里,我们就介绍了提升内化效率的三个重要方法:情境学习、交替学习和回顾测试。
总结一下,情境学习的关键是变化场景,未来怎样用,现在就怎么学;交替学习的关键是避免大脑过度疲劳,保持大脑的深度思考能力;回顾测试的关键是强迫回忆,检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