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46|大势篇:社会维度(4)



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07.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范文】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选自2018年11月8日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典故出处】

语出春秋时期《尚书·虞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百姓的明德得以彰显,邦国之间得以和谐共融。

【典故解读】

《尚书》被奉为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是记载古代重要政事的书籍。《尚书》意指上古时代的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文中这段话的本意是,帝尧能够弘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了,又让百姓众族和谐共处。百姓众族的明德得以彰显,邦国之间也得以和谐共融。这样,天下民众就能够友好和睦相处。

这样的主张可以理解为,先由家族和谐,扩展到社会和谐,再推广到邦国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场景应用】

在当代,“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句典故,体现的是一种和合理念,运用在社会领域就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社会和谐有序,国家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天下大同。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署名文章,阐述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文中引用“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句典故,强调中华民族对于“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由来已久,一以贯之,为我们处理当代的各种国际难题和社会问题提供了宝贵智慧。



08.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范文】

公款吃喝既姓公,也姓奢,所谓“崽花爷钱不心疼”,菜挑好的上,酒选贵的来,怎怪螃蟹、刀鱼越吃越贵,茅台、五粮液越卖价越高。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公款吃喝或与权力有关的吃喝,不能说完全绝迹了,但实事求是讲,确实少多了。即便还在吃喝,也不像以前一样堂而皇之,标榜“吃喝也是战斗力”。曾经的天价商品,慢慢降下了身段,不少已经“伸手够得着”,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选自2015年1月14日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反腐红利飞入寻常百姓家》)



【典故出处】

语出唐朝刘禹锡诗歌《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典故的意思是,昔日飞绕在王谢大宅华堂前的燕子,如今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低矮的屋檐下。

【典故解读】

刘禹锡素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乌衣巷》是一首七言绝句,以燕子见证乌衣巷之变,寄托兴衰之感,引导读者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诗歌前两句中的“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曾经是威名显赫的两处,如今只有萧瑟的野草和惨淡的残阳相伴;后两句中的“王谢”是指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显赫家族,曾经盘桓于此的燕子如今飞进了寻常百姓人家低矮的房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感慨。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句,可以用来体现人民衣食住行的新变化,展现新中国发展的新风貌,以及时代进步的新气象。

“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还常常用于思想和文化宣传中,强调宣传工作要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使党的思想理论可以走入千家万户,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引用了“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典故,而且文中还再次引用了这句诗句,两次引用就是为了体现反腐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红利,让曾经的天价商品,慢慢地降下了身段,让寻常百姓家也能够伸手够得着,从中可以感受到反腐的成效,以及当下的民心取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文用典46|大势篇:社会维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