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言语第二》36、温峤初过江

 温峤做为刘琨的使节刚到江南来。当时江东的东晋王朝刚刚开始创建,法纪还没有制定。温峤初到,对这种情况很是担忧。不久他去拜访王丞相,诉说怀、愍二帝被掳掠、社稷宗庙被焚烧、先帝陵墓被毁坏的惨酷之状,颇有《蜀黎》所写的那种亡国之痛。温峤忠诚愤慨的感情深厚激烈,边说边哭,王丞相也随着他一起流泪。温峤叙述完情况以后,就诚恳地诉说想要与王丞相结交之意,王丞相也真挚地酬答接纳了他。出来以后,温峤高兴地说:“江东已经有了管夷吾那样的贤相,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原文】

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于时,江左营建始尔,纲纪未举。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温忠慨深烈,言与泗俱,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

温峤画像

【典故】

《黍离》之痛:《诗经·王风·黍离》有句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毛诗序》认为是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周大夫经过西周都城,目睹西周宗庙宫室夷为田野,长满禾黍,仿徨不忍离去而作此篇。后即用称亡国之痛。

管夷吾: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初年任齐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被齐桓公尊为“仲父”。

【人物】

温峤(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出身太原温氏,聪敏博学,为人孝悌。初授司隶校尉都官从事,进入并州刺史刘琨(姨夫)幕府,拜司空左长史。西晋灭亡后,南下拥戴晋元帝即位,拜散骑常侍。迁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与太子(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从平王敦之乱。晋明帝病重,随王导、郗览等同受顾命,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从平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咸和四年(329)病逝,时年四十二,追赠侍中、大将军、使持节,谥号忠武。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少有文名,工于诗赋,精通音律,为鲁公二十四友之一。诗歌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朝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八王之乱时,效力诸王,累迁并州刺史,封广武侯。永嘉之乱后,据守晋阳九年,抵御前赵和后赵。晋愍帝即位,拜司空、大将军、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并州为石勒所陷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约为兄弟,后在段部内斗中被杀。太兴三年(320),平反昭雪,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

王丞相: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献策移镇建邺(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永嘉元年(307),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王导相随南渡,任安东将军司马。主动联络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晋元帝),建立后东晋政权。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协调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当地的南方士族之间以及司马氏和王氏之间的矛盾,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法处理统治集团和民众之间的矛盾,平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威望甚高,朝野号之为“仲父”。咸康五年(339)去世,年六十四,谥“文献”。成帝举哀于朝堂,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36、温峤初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