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文通读曾老的作品《中国式管理》,大受震撼,深受启迪,现将较为精彩的内容摘录如下,并配以部分个人思考【括号内为个人注释】。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
>>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的具体表现,在于促进组织成员的自觉、自律与自主。
【担任主官近几年,越发感觉明显,管理单位与部属的过程,是一个个人思路不断清晰、问题不断纠正、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领导者越有领导方法,队伍就会越团结稳定。】
>> 推、拖、拉只是做事的一种方式,本身并没有好坏。完全看运用的人,动机是不是良好、方式是不是合理,才能决定效果是不是理想。
【以前对推拖拉的认识,基本局限在负面情绪上,经常批评一些推拖拉的行为,完全没想到,有时候推拖拉也是可以用在正面的事物上,实际工作自己也有用到,比如,要解决一个情形不怎么清晰的问题,不能一上来就大动作,要推一推、拖一拖,把问题稳住的同时,去找信息与对策,结果会好很多。】
>>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一个人要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修己的要旨在自觉、自律与自主。安人的诉求为:己安人也安。
>> 做好人本身的价值不高,能够把好事做出来,才有真正的贡献。有人才有事,有好人才能做好事,这是修己安人的深一层用意。
【好人品是前提,人品有问题的人,大多走不远,但仅有好人品也不行,当领导是要带着部属打胜仗的,跟着你有希望、有钱挣、有肉吃,否则谁会因为你是一个好心人而服从你呢?】
>> 管理是一种历程,起点是修己,而终点则是安人。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通过做人做事的具体表现来促进大家的安宁。
>> 因为中国人一方面不喜欢被管,另一方面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不喜欢被管就应该自己管好自己,便是自律,也就是修己。
【我觉得这是人之本性、世界通律,人都不喜欢被死死约束,更不喜欢被不合理的约束与管理。管不好自己的人,尤其把毛病带到领导工作之中的人,怎么可能服众,不闹出问题才怪!】
>>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通应该修己。
>> 做人最要紧的,固然是讲道理。但是理不易明,道理往往很难讲。有时候我们认为相当合理,对方却不以为然,认为我们并不讲理。这时候,对方会客气地提醒我们,希望用点到为止的方式来促使我们自行调整。
【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做事先给面子,但是面子你接不住,常人说的给脸不要脸,别人就不会一直点到为止。】
>> 中国人讲求“由情入理”,便是喜欢采取“给足面子让他自动讲理”的途径,借由客气的口吻来点醒对方:“最好赶快清醒过来,自觉地讲理,以免闹得彼此都下不了台。”有了面子,赶快自动按照道理去做,叫作自觉;有了面子,误认为对方一点也不介意,不知道赶快调整自己,甚至得寸进尺,便是不自觉。
>> 我们希望别人由情入理,先给我们面子,再来诱导我们自动讲理。我们将心比心,必须了解别人也具有同样的期待,以满足顾全面子的需求。
【有的人说话粗鲁,直来直去,不考虑别人感受,有的人做事莽撞,不管对方如何,上来就摆一二三,让人感受不到尊重,自己没面子,必然不会给你面子。】
>> 随时提醒自己,必须以自动自发的精神,来维护自己的自主;一旦被动,处处依赖他人的指示,就会丧失自主的权利,成为一个不够资格自立的人。
>> 人都喜欢自动自发,只是不敢、不能或不愿意自动。不敢的原因,是每次自动都动得不够令人满意,惹来许多困扰;不能的原因,在于实力不足,自动起来,实在没有把握;而不愿意自动的原因,则在心有不平,认为自己受委屈,已经够倒霉了,为什么还要自动自发?
>> 自觉受人敬重必须自动讲理,自律并敬重他人应该给足面子,自主地提高自动自发的精神,便是修己的三大要领。
>> 如果不能安人,修己不过是独善其身,谈不上管理。
>> 安或不安,有“生存”与“生活”两大层面。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谈不上生活的需求;而生活不安,也得不到生存的乐趣。必须两个层面都获得相当程度的安宁,大家才会安居乐业,安心愉快地把工作做好。安人的目的,在于“同心协力”,把组织成员的力量汇集起来,产生“和”的品质,达到“万事成”的效果。从“和”当中所发出的“合力”,才是真正的“同心”,组织成员好像一家人那样,自然“家和万事成”。
【所以说,管理管理,目标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做成事情,但过程上却更多是围绕人来做工作,通过安人来聚心,以和谐来促同心同力,最终把事情做好做成。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直奔目标和事情而去,而没有考虑好如何照顾人的因素,那么这项达标之旅很有可能抛锚在半路。】
>> 安人的基础,在人人自觉,各有其分,并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可能“大家和合为一”。有“组织”,便应该“分工”。分工事实上是一种“分”,把每一个人的本分工作,翔实而明确地列举出来。
>> 教育大家,鼓励人人都修己来缩小彼此的差异,建立共同的道德标准成为社会健全发展的必要措施。
>> 这些修己有成的人聚集起来,加以合理的分工,在共同的目标下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则是在“组织”的名分下,加上一些人为的矛盾,并且进一步求其“调和”,这就是管理历程中“安人”的功能。管理的历程,着重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时加以调和,没有矛盾时制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产生某些差异,而让差异的趋于相同。
>> 没有矛盾,不可能产生变化;而没有变化,就不能进步的道。
>> 安人的目标是固定的,但安人的状况则是变动的,必须随着当时的人、事、地、物来衡量,采取不同的安人措施,才能见效。
>> 第一步则是设法使大家“开心”。这样说来,安人的历程,便是“由开心而交心,借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的变化,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管理是“心连心”的过程,而安人则是“心连心”的结果,应无疑义。
【管理,本质就是围绕来人做工作,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人的关系顺了,内部关系好了,做什么工作,完成什么任务,都会一顺百顺。】
>>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知道以化解代替解决。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化到没有事情可做,不但轻松愉快,而且不会产生后遗症。化的功夫,具体的表现为合理的推、拖、拉。许多人由于功夫太差,一直不能达到合理的标准,因而痛恨推、拖、拉,实在是因噎废食、反应过度。
【以前一直以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个贬义词,实践才渐渐发现,有些事情能不扩大就不要扩大,能化解就化解了,这是最节省的方法,我们需要学会与问题共存共处。不要觉得规则条文就是这样,我们就必须怎样,马上落实,实际并非如此。规则和条文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指向,是要解决某类问题,如果我们机械按规则条文去办,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最后事情没办好、问题没解决,还费一鼻子劲、惹一身骚,这才是最得不偿失的。】
【比如说,要处理某个人,有明确的违规违纪行为,纪律处理没有问题,但处理到什么程度,要根据违纪的问题性质与个人的现实表现,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是因为要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或泄领导之怒气,在没有现实必要的情况,从严从重处罚,甚至完全断绝其后路退路,不能枪口抬高一公分,最终很可能会成为单位永久的伤疤。】
>> 中国人化解问题的方法,其实也是推、拖、拉的配合运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人摸不着头脑。
>> 善于推、拖、拉的人,是在利用这短暂的推、拖、拉时间充分地思考:“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 所以推、拖、拉不一定朝向别人,也不一定朝向自己,而是推给最合理的人。有好处,归于最合理的人;有害处,同样由最合理的人来承担。这种合理的推、拖、拉,才合乎中国人所欢迎的中庸之道,无一事不合理,推、拖、拉到恰到好处,自然大家都喜欢。
>> 思考的结果,若是认为有比自己更为合适的同人,便应该把新工作推给他;如果自己确实比较合适,便可以“当仁不让”,承接下来。不当仁,要礼让,免得做不好害了大家;苟当仁,便不让,再推下去就是不负责任,对不起大家。
>> 大家都希望承担的工作,应该多推辞几次,抱着“有人要做,我绝不争取;实在要我做,我才承接下来”的心态,以示君子坦荡荡,并无不良企图。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至于明争暗斗,弄得大家情绪都不好。
>> 给同人面子才是保护自己的最佳途径,而让同人觉得“不是我争不到,是我让给他的”,好像更有面子。
>> 因为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都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当然人人都喜欢。
【推拖拉,要搞清楚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必须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问题,而且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为了解决大家的问题,组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