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独处

二月十二(2020-3-5)周四

记录,是将过去赠予未来。

宜独处

我曾参加过一个课程,其中的一期课程中有一个环节是让我们学员凌晨4:30起床,去爬山,爬山时全程静默。我们住在半山的一栋山庄里,凌晨4:30,山上风吹树叶的刷刷声格外的响,教练要求每个学员之间相隔10米左右。刚开始爬的时候,我打着电筒心里很是害怕,总是想赶上前面那一位学员,想与她并肩同行,奈何前面的学员始终与我保持着10米的距离。我只能低头前行,绝不四周张望,以减轻内心的害怕。走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我开始微微出汗,我抬头看着天空,东方微微露白,远处城市的灯火依旧明亮,我摘下口罩,深深吸了几口气,继续往前爬,我也不在感到害怕。这时我开始想“为什么课程会设置这一环节?是让我们锻炼身体?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我觉得应该是让我们学会倾听。到了山顶,教练问我们爬山的感受,大家一一谈了自己的感受。最后,教练说“我们爬山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学会和自己相处、和除自己以外的事物相处,练就一种独处的能力。”是的,独处是一种能力。

不久前家里下雪,我站在阳台上看雪,想到晚明的张岱。他写湖心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毛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深夜独自到湖上看大雪,他显然不觉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吧!

生活中,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感觉好像是骄傲了。长辈说我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人同样也遭非议啊!我还是独处吧!我以此自解。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的位置上。只有经过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办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独处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然无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心下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锻炼或别的事情来驱散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物中抽身出来,回归自己。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知识之际,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美。

独处真的是一种能力!

寸寸


你可能感兴趣的:(宜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