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廌学论语(公孙长第五|二十七) :真正好学的四大标准:笃学、真学、勤学、善学。

真正好学的四大标准:笃学、真学、勤学、善学。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般资质忠信的人,但不能像我般好学呀!”

【注解】

1、十室之邑:小邑,十户人家的邑。

2、忠信:钱穆注,人之天资,与生俱有。

【学习】

人之天质,与生俱有。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说,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邑,像他这样忠信资质的人一定会有,但为什么不能冒头呢?是因为不如自己好学的缘故。敏而好学,扩充其资,才能得道。

孔子说的好学是什么意思呢?总结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这些先贤先德,归纳起来,有四条最重要的标准:

一、笃学:志有定向,有边界。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矣!”知识那么广,职业那么多,生命又那么短,一天二十四小时,什么都学,死定了。

所以,为学第一条是立志,志有定向,使命清晰,心无旁骛,要有边界。如果三十岁能确定自己的人生使命、职业领域和方向,就算是成功的第一步走好了。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志向清晰,知道边界,一心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就不会来回折返,不会浮躁,因为你知道航向正确,慢一点也没关系,内心安定。内心安定,就不会为外界诱惑所动,心里不会患得患失,着急忙慌,就能静心下来,思虑周全,容易取舍,最终得到真正需要的东西。

要说明的是,边界是指人生目标和使命有边界,具体点就是职业方向要清晰,不是指知识有清晰的边界。比如搞营销,不仅仅学营销领域的知识,也要学与之相关的知识,战略学、心理学,修辞学、组织行为学等等,但所学都指向你的专业和职业,这才是开卷有益。

二、真学:知行合一,有方法。

学习不是为了卖弄,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个道理都懂,但怎么做到知行合一呢?

孔子的方法是:博学而能一贯,游于艺,依于仁,据于德,志于道。

比如,孔子的使命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实现一个小康理想社会。

从哪学起呢?

先“游于艺”,学六艺,“礼、乐、射、书、御、数,”因为这些和他的使命密切相关。孔子可不是一个只会摇头晃脑、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夫子。要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得是个文学家,你看论语一万多字,字字珠玑,没一句废话,流传了几千年。有些“大学问家”著作等身,流传于世的能有几句话就不错了。孔子对礼的精神和执行细节了如指掌,是个制度专家,也是个音乐家。孔子射箭、驾车也是一流高手,《礼记》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在矍相这个地方的一个园子里射箭,围观的人犹如一堵墙。

钱穆说,“游于艺”,日常生活应对扫洒,相关专业技术游刃有余,乃为学之始事,不是一开始天天看虚无缥缈的成功学,学大道理。游于艺,才有时习之乐,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呀。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人家才会尊敬你。

再“依于仁”,就是学了这些技术,必施于人道。王阳明概括说,要在“事上磨练”,致良知。学以致用,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不是天天在那念经。工作就是修行,先搞定自己,再想着搞定世界。比如孔子孟子从射箭运动体会到“反求诸己”的人生道理,自己也完全按照这样做,不怨天、不尤人。

最后“据于德”,通过实践,总结出背后的道,和自己的德性合二为一,结合自己的使命,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才能志于道,真正的事事都知行合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你看稻盛和夫老年就在总结和推广稻盛企业管理哲学,大家才信他,因为他持续成功过,自己品性也让人肃然起敬。

不能搞反了,只学大道理,不学真本事,说啥啥都懂,干啥啥不行。

为什么有些小孩子特反感父母讲大道理,你自己做不到呀,自己没真本事呀,就会吹牛皮!

三、勤学:日日不断,肯投入。

所有有伟大成就的人,一个共同点就是勤奋,长期奋斗。曾国藩特别强调这一点,比如做学问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绝不可中断一天。不能说今天忙,明天把功课补上,也不能说今天不忙,把明天的功课提前完成。日拱一卒,聚沙成塔。

为什么养不成勤学的习惯呢?

两大原因,一是急功近利,往往高估一年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低估十年能够达到的水平。二是,前面两条有问题,志无定向,没有边界,不讲方法和次序,东学西学,乱学一气,费劲力气,学了几年,伤精费神,看不到成效,白费工夫。

四、善学:温故知新,扎根基。

我们读书,只能读自己本来就懂的东西,在实践中体会过的东西。如果本来不懂,是不能通过读书来读懂的。同样一本书,比如《论语》这段话,不同的人读出来的内容和意思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阅历的阶段读出来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所以,学习要以少为多,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有共鸣、有印证,再仔细研读,举一反三,顺藤摸瓜找更多相关的书来读,不断总结提高,系统提升。

不温故,无以知新,从“故”中获知新的见识。要温到什么时候呢?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规律,形成习惯,成功指导实践,这才代表根基扎牢了,瓜棚搭稳了。再广泛的学其他,才能博学而慎思,最后达于大道。

我们老喜欢学“新东西”,标新立异,贪巧求速,经常听人讲课,觉得“他也没啥新东西呀。”猴子掰玉米,掰个新的,丢个老的,最后啥也没有剩下。为啥呢?其实自己啥也不会呀,得弄个新名词继续混江湖。

温故而知新,扎好根基,自然可以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故,主要指经典书籍,比如德鲁克的管理,孔子的论语,科特勒的营销…。

人性有三大缺点:贪心、侥幸、虚荣。好学就是克服这三大缺点的,志有定向治贪心之病,知行合一治虚荣之病,日日不断和温故知新治侥幸之病。

好学,华杉注,四条衡量标准: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自己对照下,最差的就是第三条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廌学论语(公孙长第五|二十七) :真正好学的四大标准:笃学、真学、勤学、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