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味道

从前每次来广州,爹娘都大包小包带着各种食材,我当时很嫌弃他们的做法。有什么是广州买不到的吗?现在在广州生活久了,很久没吃家乡菜,才发现外面的食物并不能彻底挑起湖南人的味蕾,甚至湘菜馆也解决不了那股馋劲。

我爸妈厨艺一流,是一般湘菜馆都比不了的,他们也乐得跟我分享厨房经验,怎么挑蔬菜,怎么识别锅具好坏,怎么磨刀,怎么控制火候,怎么用高压锅煮汤。

偶尔他们捎些食材给我,试图拯救我的湖南胃 ,收到的时候,我的确很激动。

土鸡蛋的蛋黄可是真的很黄啊,炒鸡蛋的颜色是小时候才有的金灿灿;腊肉切片之后还可以清晰看到深红色的纹理,那种秸秆熏过的带着青草味的香,再大火过油,放些蒜叶;还有香干,微微的咸味,清新的豆香,紧致的深棕色表皮,如果配些蒜头和红辣椒爆炒一番,又是一等一的美味。

等等,我好像见过他们做菜,但我并不会做出他们那个水准啊。食材准备就位,人设准备就位(沦为人妇和煮饭婆的命运),再加上队友对我的威逼利诱,我立誓要攻下湘菜小炒精髓,于是饭前我经常给家里打电话:

“爸,鸡肉怎么做?”

那边首先会爆发一阵毫无默契的诙谐的冷嘲热讽:“鸡肉都不知道怎么做?要不要我教你怎么吃呀?”

“不用了,我自己会吃。请老板告诉我怎么做。”

“切碎切碎拌着辣椒吃呗。” (吼,爸,你咋这么幽默。)

“先放油,再放鸡肉,炒到几成熟再放木耳?” 我只能循循善诱,探索他的秘方。

“全炒熟再放木耳。炒之前,先看鸡肉肥不肥,鸡肥的话,就少放些油,把鸡油炒出来,快熟的时候,再放香料。有姜蒜放点姜蒜,没有蒜叶也可以。如果是老鸡,就放些水下去稍稍煮一下,嫩鸡就不用了。想吃辣一点就多放点辣椒粉。”

“你说的太快了,等一下,我在记笔记。什么时候放盐,要不要放生抽和蚝油?” 我打断他。

“快出锅的时候再放,生抽和蚝油都可以放,不要放太多。”

“木耳什么时候放?”

“木耳用热水净泡一下洗干净,鸡肉炒至七八成熟的时候放进去。”

“浸泡多久?十分钟可以吗?”

“不要这么久,稍微浸泡一下。”

“稍微是多久?”

“哎呀,你看它泡软了就行了。” 那边老师傅已经对我失去耐心了。

“我复述一遍,先放油,再放鸡,炒至七八成熟放木耳,全熟再加入所有的香料。”

“嗯。”

“那行~我这就去做。”

挂了电话,我按着他教的方法着手做准备,嘴里念念有词,七八分熟再放木耳,木耳泡软了就行,要用热水。腊肉应该也用热水。我一边摆弄那些食物,一边想象自己回到了家里的厨房,看到爸妈是如何做这些准备工作的。

同样的,脑海里还缓慢浮现老爹的菜地,他洋洋得意的丰收的蔬果,他养的那些鸡鸭,他的果树和梨瓜,他雷厉风行的大火爆炒的烹饪方法,他在油烟中颠锅翻炒的专注,想起老妈吐槽他总是把厨房弄的一团遭,总是中途帮他把火关小,想起他开心的坐上饭桌,给自己倒一杯酒。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家乡味道,因为一道菜,想起那个地方,想起给你做饭的人,想起养育之恩。

2020-3-22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