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十八岁

其实也就刚刚过去了两年而已,但好像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清一色的蓝白校服和运动鞋,不施粉黛,朴素的要命。把自己混迹在人群中,拼命寻找认同感。有着很大的野心和并不强大的执行力。常常偷懒,用一点点自以为是的聪明一路把三年走下来。

我的高中没有紧张压抑,父母不给压力,老师觉得我省心。高一从班级后十名进到前十名,找了个喜欢我也够帅的男朋友。为了所谓理想,拿着很高的理综分数选了学校非常劣势的文科(文科在我们学校是理科学不下去的同学和艺术生同学的选择)带着全班总成绩第三和数学第一的光环来了新班级。认识了新的人,扭转了对于很多人的印象,分了手,拥抱了新生活。

虽然成绩没再有那么好,但是我觉得我真的很开心。

那时候,大学在心中十分理想化。我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作为社交软件的签名;在应试的议论文里,在和同学们的日常交谈中抨击“精致的利己主义”;在历史课的选择题外延和老师理解古文,谈论某一人物的是非功过;会和同学讨论尼采黑格尔王小波王国维余秋雨……每周接受奇葩说的洗礼,喜欢大美玲,想着大学一定要好好打辩论。

当时的我还是个刺头,反叛的情绪达到了某一个高点。现在看来就是死犟,坚持捍卫自己所认为的狗屁真理,一定要和别人争出一个是非对错。不满一定要表达出来。记得我曾经把一张试卷拍在当时数学老师面前的讲台上。喜获数学老师起的外号“小kóu丫”,这是方言,大概意思就是很凶。

然后呢

后来的我高考成绩平平,考上了一个无关痛痒的大学。也不知道从那一刻起,我身上的刺被一根一根剔除。我开始变得内敛和克制,更加包容,同时也懒得和人争辩。

大学以后我确实打了辩论。很菜,因为我经常在场上的某一刻所有逻辑链全都崩断,开始怀疑我为什么要参与争论这个问题。

大学也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因为学了经济学,所以现在的我和高中时候纯文科的距离逐渐拉长。当然,我也了解到了我未曾涉及到的领域的运行规律。起初我非常好奇,现在我感到乏味和艰深,但更多的是恐惧。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离我越来越远,很少有人与我谈及这些。没有什么自由。却是的的确确时时刻刻追求“有用”。我学会与讨厌的氛围共处一室,变得麻木,也不想反抗。

十八岁的我勇敢无畏,如今回首来看,那个我被保护的很好,老师同学父母,都在包容我的懵懂无知和横冲直撞。

当我学会了一些道理,了解到了其他人,我才知道他们的保护是多么难得。我永远都不会再遇到一个任由我在课堂上跳起来反驳她的老师,也再不会碰到被我言语不经意间中伤后真正不介意的同学朋友。我遵守了成人世界的运行规律,克制忍耐尊重包容耐心有同理心。我行为得体礼貌待人不争不抢温和谦逊。

但十八岁那个有脾气有勇气的理想主义的自己已经回不来了。我怀念它。

以此文来纪念曾经的我。改变是一瞬间的事情,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个样子。后悔吗?不后悔,但我总觉得,不够鲜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和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