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到古代文学不是由枯燥的知识点堆叠而成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我认识到古代文学不是由枯燥的知识点堆叠而成

        宋若宇 李士金 王祯钰  吴凡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学术生态细节”[2] 之考察让我们惊讶的同时,得到的本质意义是:人人都应该自我批评,自我检讨。批评者的批评也可能是荒谬的、错误的,然而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的批评才能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全民族的高品位的文化成果。袁编云: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3] 理解方回所云“宋铲五代旧习”有误。“宋铲”之“铲”乃是作动词用,是说有此行动,至于“铲”此五代旧习到何种程度,则未明言。袁编解释为“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显然不妥,袁编批评方回此语“稍嫌夸张”,实质方回并无夸张之意。从方回《送罗寿可诗序》全文可知方回概括地论述了从宋初到宋末的诗风发展变化,诗风虽然不断变化,然均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已经铲除”前人之风也!如果按照宋初文坛的发展状况来看,晚唐五代以来浮靡之风仍然在继续,决不是“已经铲除”“稍嫌夸张”的问题。正如游编所云:“宋初结束了晚唐五代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人民获得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统治者也采取一些放松压迫、减轻剥削的措施,使阶级矛盾趋向缓和,农业、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为了粉饰太平,宋王朝有意提倡诗赋,并常在宫廷赏花钓鱼,君臣彼此唱和,形成风气。这样,晚唐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乃自然继续发展。西昆派的形成正是宋初文坛这种趋势的集中表现。”[4] 

我认识到古代文学不是由枯燥难懂死板的知识点堆叠而成

李士金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与众不同的老师,他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是我从学生涯十几多年来从未体会到和感悟过的。在与李士金老师正式成为师徒之前,我就对李老师有所耳闻。据说他是文学院最“不凡”的老师,学生从他与众不同的外表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仙风道骨。在一学期的交往以后,我觉得李老师不像是老师,更像是一位修行者,在从教的过程中,普度学生,传播真理。老师在课堂中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他会在课堂上提醒同学保重身体,关注学生的染发导致的健康问题,提倡男女生搭配讲解课件等等。李老师的课堂可以用以下几个短语概括:声音要大、节奏要快、重点要准确把握、知识要明确讲述。首先,讲课的声音要大。李老师在教学中一再强调,贯穿课堂始终的就是讲话声音一定要大。只有声音洪亮才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听到讲述者的声音,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听到讲述者的每句话,从中找到知识点或者缺点。如此学生才能对知识点进行学习或者巩固,对缺点进行指正和放大,不放过每一个错误的思想苗头,让错误在源头上就进行改正。其次,讲课的节奏要快。李老师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学生为讲课主体,教师担任辅导者和引导者角色的教学方式。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是大学每一门课应当采取的教学方式。的确,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是考试课,可是李老师并没有采取考试课一贯的教学方式:讲述课文、讲解文人,而是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课堂:他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自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人,选取任意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李老师的至理名言是这样说的: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深刻的反映。老师让我认识到古代文学并不是由枯燥难懂的文字堆砌而成的,也不是由死板的知识点堆叠而成的,而是鲜活生动的古代人民生活的具体记述。正是因为采取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学过程的节奏一定要快速。每次上课大概由4至5个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再由全班同学上台对当堂所讲的知识点中自己印象最深的知识进行再复述,从而达到全班再次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再者,重点要准确把握。李老师对我们的讲课内容要求是从宋至元代的文人和作品的角度切入,他对我们选取的讲解点并没有做要求,取而代之的硬性要求是重点一定要有所突出,能够让听者有所获,不管是哪个角度的切入,重点要以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在听者的眼前。最后,知识要明确讲述。这一点的要求就是需要讲述者在课堂上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训练和提高。对水平比较高的、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的要求是语气能够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对水平比较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的要求是语言表达能够达到流畅的效果。我非常感谢李士金老师能够让我在大学中体会到真正大学课堂的魅力,那样的魅力来自于我们学生自身,更来自于李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指正。(宋若宇 0115110065)第一次上李士金老师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课时,老师便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不神秘,它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形象、生动、深刻的反映。老师还建议我们阅读名著,在名著的海洋中游泳,真正做到感兴趣地学习、学会学习和有理想地学习。学期初接触老师的上课模式时,有点不适应,课堂中的我们大多是处在被动的角色中的,像李士金老师这样在课堂上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很少,在他课上,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老师让我们自己上台讲课,而这样的方式,就必须要求自己有所准备,并且是充分的准备,它不是简单的读稿子,而只有充足的准备才能让自己克服紧张,才可以增加自信。这样一来,在学习上知识得到储备,在胆量上得到锻炼。每个人在台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然而老师给予我们的一直都是鼓励,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成长,不在乎多少,另外老师还会给我们的表现做记录。每次同学上台,老师都要求我们认真听讲,抓住其中的有效关键信息,然后在课即将结束时,让每一位同学针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概括。学生也渐渐地从被动转向主动,在倾听讲课内容后,学生所发表的见解看法,不仅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也为自己打开思路,相互启发,正如俗语所言:“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师建议我们在学习作品时要结合生活阅历,从生活实际出发,将自身放置于当时的环境中。老师独特的上课方式,给我们塑造了一种不同的学习氛围,让我们主动地融入课堂,从而让课堂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使我们在愉快的氛围下有所收获,渐渐成长。(王祯钰 0115110228)这学期有幸上了李士金老师的课堂,可以说是我人生中上过的最有意义的课堂之一。我没有想到,简简单单的一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李士金老师的课堂,我本想是枯燥的难懂的,没想到李士金老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进行授课,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形象的肢体动作,让课堂回归生活,使我们学生轻松理解繁难生僻。几乎每节课老师都让我们每一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对于课堂要求来说是很难的,可是李士金老师做到了。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锻炼自己的机会,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内向,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改善自己。李士金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上台去讲课的时候,我在这里先表达一下我的惭愧。我没有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当轮到我的时候,我没有充分准备好,导致讲的内容照本宣科,没有让老师满意,甚至我自己都不认可我自己。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辜负李士金老师对我们深切的期望,交出一份满意的课件。李士金老师上课可以说是非常敬业,从不迟到,也从不苛责任何一位学生。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我认为李士金老师是我们以后做老师的一个楷模,向您学习,做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谢谢您,曾如此给予我知识和道理的好老师。(吴凡 0115110229)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圣贤文化最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合作关系、共赢关系。传承圣贤文化要把这种和谐和平合作的理念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活动场所,每一个人的心里,要使和谐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进入个体生命的血液和骨髓,成为遗传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复仇的心态不可取。古代小说《谢小娥传》复仇之火的幽暗的一面值得研究。小娥因流转乞食至上元县,依妙果寺尼净悟之室。李公佐的小说总离不开佛道的宗教之境,皆因他心中先存一个佛道的理念,作为心灵的最后屏障,故无论怎样的大难,终不得不同宗教相联系。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可以探寻出一个“李公佐宗教意境”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美学理想。究竟什么是美?在这篇小说中,宗教的神秘气氛使得负痛的心灵获取喘息的暂时安全感便是一种美。[5] 这同作家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消除仇恨的种子,传播和谐和平的福音,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是圣贤文化的终极追求。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包颖烨,李士金.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以《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一文为例[J].长江丛刊,2017(12)上:171-172.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20-21页。

[4]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8页。

[5]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认识到古代文学不是由枯燥的知识点堆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