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禀足、荣辱知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

自中国发展富强以来,这句话不断的被世人所印证。这句话的出处却是春秋时期一位齐国宰相管仲提出。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一观点的提出抓住了经济的发展衍生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依仗经济的发展的大方向与大前提。由此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由于管仲指导思想的正确及齐桓公的成功。

回顾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领导人在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时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口号“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等,无不是从经济层面考虑,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够解决人们的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历经改革开放多年的努力奋斗,如今人们的物质渐渐充裕,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底子打好了就该着手做建筑"。这也是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对于人们的引导与渴求。“中国梦”的提出号召人们怀揣梦想努力奋进;“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餐桌旁。

每一代中国领导人对于文明的渴求与呼吁是在领导人们重塑美好品德。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些许社会问题。物质的充实与富裕只是人们追求文明的基石却不是充分的条件,这点在管仲那个年代也是如此,后人的理解却有失偏颇。司马迁才把管仲的“则”微妙、审慎的改为了“而”。而要理解当今的社会道德还有文明礼仪建设的困难之处,必须得从现代人的思想改变或者从人的自我认识方面说起。

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会跟着改变,因为对于物质的索求是无止境的,还有对于社会报酬与社会地位的需求也是在竞争中愈演愈烈。那么中国的现代人的思想在何处,简单的说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物质上,这是经济环境演变的结果。

就在写这篇文章时那一则小男孩扶老人被诬陷的例子得出结果:“四川达州警方回应小孩扶老人被诬陷:老人被拘7日”。先不去论这个事件中谁对谁错,但是却反映出“扶老人”这一美德却被该老人的做法给打击了,更何况是小孩的良心之举。社会应该崇尚正义与公正,相信道德能够根生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君子也,“不受嗟来之食”,这是对于人格的捍卫。同样道德的捍卫却是要每个人来支撑。

那么对于认知方面,我们可以从城市小孩教育入手,他们之中有好多的富二代与官二代,对于他们的成长进行分析,就更加容易知道物质对于一个小孩认知的影响。我有个小表弟学习基础还行,就是没有艰苦奋斗品质以及自觉性。每当我与他谈及如何努力学习还有举一些我以前学习的艰苦与汗水故事,他的一句“你们那个时候物质不富裕是应该学习,而我们现在物质好了是应该享福的时候”让我叹气无言。这就是他们一代不断上补习班但是内心却不对学习文化重视的借口。还有一些孩子物质丰腴却没有对自己的举止加以自律,致使每次显得越加无理,品德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子虚乌有。

现在的教育与过去的教育都存在阻碍与误区,但是一个是物质上的无力,一个是物质上的误导。社会是很好的老师,进入社会后人与人的交际会让人变得更加有礼貌,让文化与道德上的认知带领人们走向公平公开以及科学的社会。

对于每个人来说,物质确实是精神建设的基础。那么就让这一纽带更加坚韧,不会受到些许的物质诱惑而抛弃文明。不要让物质的方便成为了文明的屠夫,那就是背道而驰。而且这当中关键的是每个人的对于道德与文化的坚守,还有就是有种社会责任与个人操守的坚持。

附上曾经的记忆,写作曾会是一种快乐!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仓禀足、荣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