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第四周小结

本周依然以杂钞词赋篇为主。阅读学习欧阳修的《秋声赋》。并以此篇为轴,复习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延伸阅读了宋玉的《九辩》,潘岳的《秋兴赋》。此四篇都以咏秋抒怀为主,文章体制各有千秋,既反映了当时的文赋特色,又有一丝脉络相联系。因基础太差,读到汉赋体时比较吃力。

以文体特征来看。《九辩》与《秋兴赋》相近,骈体文风,辞藻华丽精美,主要是写景抒怀。结构受文体限制,对仗工整,偏于拘谨。《秋声赋》与《前赤壁赋》相近,骈散结合,以散为主,散句用以叙述,议论。处于由弃骈从散的先锋阶段,结构自由。

结构方面。《秋兴赋》与《九辩》一脉相承。宋玉的《九辩》被誉为悲秋的开山之作。共分九章,对悲伤、忧郁、酸楚、痛苦和焦虑的表达,层层推进,循环往复。将郁不得志的凄苦表现的淋漓尽致。《秋兴赋》中有: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临水兮送将归。’直接表明该篇承接《九辩》。在解释评论的基础上,援引经典,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秋声赋》与《前赤壁赋》则在结构上,以散为文,不拘形式,叙事融景。以主客对话的形式展开论述。没有多余的堆砌辞藻,浅显易懂,更加自由。

立意想通,境界不同。《九辩》与《秋兴赋》借景抒情,郁不得志。《秋声赋》则表达超脱自我之意。《前赤壁赋》更是表现出苏轼的乐观豁达,遗世独立的气质。

学什么?学景物描写。从不同的角度,以比兴的手法描绘景象。学心理描述。以景生情,以情入理,借以抒发情感表达立意。学文章结构章法。转折得当,前后呼应。

学然后知不足。钱钟书谈写景,以“画风”为例,写景需化无形为有形。飘荡的风往来无踪,不留痕迹,但是,风吹水动,水波组成变化多姿的图案就是风的形状。《周易》里说,风行水上涣,“涣”就是文章的意思。钱钟书举这个例子正是为了表明,写景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摹写,诗文如果能像水波,透过它就可以望见风的形状,写景也就成功了。简单一点说,写景要有绘画的感觉。

以景抒怀则另为一篇大文章。先生总结其结构多样,层次不同。如“九齿钉耙、太阳、黄河入海、楼梯、互”等结构。形象而生动,表现章法各不相同,需多加学习磨练方能领悟。

本周学习的文中援引经典颇多,没有广泛的阅读,难解其意。后面仍需加强阅读量,深度阅读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月第四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