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终身成长》读书笔记的第二篇。
第一篇请点击这里:《终身成长》读书笔记(1)
如果在1989年,我上大学的时候能读到这本书,并且能相信书上的道理,我会少很多遗憾。到了我的孩子快要上大学的年纪了,非常庆幸,我们有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
1
先说说我自己的遗憾。
1989年,甚至直到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有以下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比如:智商,情商,运动素质,音乐素质等等。
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潜力各不相同,都与其与生俱来的天赋密切相关。
天赋主要来自遗传,由基因决定。后天的环境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但,天赋主要由基因决定。
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天赋,从事能够最大化发挥天赋的工作,才能少走弯路,顺利获得成功!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很可能,这些观点仍然被很多人认可。于是,我们做各种测试。智商测试,情商测试,性格测试,我们希望这些测试能够带给我们一条成功的捷径!
回到1989年,那一年我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专业是微电子学。
和大多数刚刚进入清华的学生一样,我遇到了极大的学习压力!而且是在我非常自信的数学上。复变函数、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程,这三门课程难度逐级加大,我的成绩越来越差。大学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我做出了一个至今仍然追悔莫及的选择:我放弃了努力学习,开始安排时间用于课外活动:参加感兴趣的音响发烧友协会,推销计算机软件等等。
放松了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我在清华混到研究生毕业。但我永久地失去了从事微电子领域工作的机会。
回想那时我的心态,之所以做出那个选择,是因为我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如果不在学业上面,那就换个地方!正是这种心态害了我!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当年的同学们,超过半数仍然在从事芯片行业的工作。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一些同学,当年的学习成绩并不比我好,遇到的学习困难比我当年更大。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努力!在今天成为了行业的翘楚。
我就是书中所说的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2
我们回到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里的杰出学者,她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弗吉尼亚·伊顿担任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她凭借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荣获世界上最大教育单项奖中的“一丹教育研究奖”。
“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作者还是一个年轻学者的时候,想了解人们如何面对失败。
她在一个学校里,每次安排1个学生进入一个房间,给他们做一系列智力测验题。题目的难度逐步增大。
她来观察学生们的对策,询问学生的想法、感受。
她希望看到学生们应对困难时不同的表现。
但她看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
有两个男孩在面对困难的题目时极其兴奋和满脸开心:“我热爱这个挑战!”
作者说,“我从没有想过有人会热爱失败。”
后来的一天,作者的一个博士生玛丽·班杜拉和作者想要弄明白:
“为什么有些学生如此专注于证明他们的能力,而有些学生却不在乎这一点,仅仅是热衷于学习?”
突然间,她们发现人们对能力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认为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证明;
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
在此之后的30多年,作者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她发现,存在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和 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一些人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另外一些人,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么很聪明,要么不聪明,失败则意味着你并不聪明。“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
每个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不可被改变的。
如果你获得了成功,获得优胜,获得了成绩,就证明你是聪明的,你是有能力的。反之,你就是不聪明的,没有能力的。
在生活中,家长、老师也自觉不自觉地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所以也会给学生、孩子们贴标签。
这又会使得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总想通过成功证明自己是“聪明”和“有能力”的。但是他们又极度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有难度、有挑战的事情!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找各种理由,避免给自己贴上“不聪明”“没能力”的标签!因为他们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一旦被贴上了“没能力”的标签,那一辈子就完了!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
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学习培养。
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高度关注可以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信息。
对他们来说,学习才是第一要务。他们关心的不是这次有没有得到好成绩,而是关心这个知识点我是不是没记牢,那个公式是不是没搞懂。
3
“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聪明?”
【成长性思维模式者】
“在事情非常难,我很努力去尝试,做到了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的时候。”
“在我钻研某件事很长时间,终于有了眉目的时候。“
----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聪明并不是当下的完美,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有关:直面挑战,取得进步。
【固定性思维模式者】
“在我没有犯错误的时候。”
“在我快速并完美地完成一件事的时候。“
“在有件事对我来说易如反掌,其他人却无从下手的时候。“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现在就要看起来完美无缺。
“一考定终生?”
作者给五年级的学生展示了一个硬纸箱,告诉他们里面装的是测试题,测试的目的是评估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随后,作者问:“你们相不相信这个测试是为了评估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他们表示相信。
接下来,作者问:“你认为这个测试能够测出来你有多聪明吗?还有,你认为这个测试能够测出你长大以后会有多聪明吗?”
【成长性思维模式者】
相信这项测验是为了测量一项重要的能力,但他们不认为该测验可以测量出他们有多聪明。当然也不认为这个测验可以告诉他们有多聪明。
“不可能!没有什么测试能测出这个结果!”
【固定性思维模式者】
不仅相信这项测验是为了测量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且相信----坚定地相信----该测验可以测出他们有多聪明,还可以测出他们长大后会有多聪明。
他们给了这次测验去测量他们现在和未来最重要的智力水平这样大的权力,也给了它来为自己下定义的权力。
----这就是每一次成功对他们来说都如此重要的原因。
“思维模式改变了失败的意义”
【成长性思维模式者】
失败是成功之母。
“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就去把它改正过来。”
“我可以坐在我的痛苦里,但也可以去做点什么。”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不会被失败击倒。
【固定性思维模式者】
一个人被击败击垮可能会是永久性的、散不去的创伤。
失败从一种行为(我失败了)转变为一种身份(我是一个失败者)
贴标签:
每年,成千上万的才华横溢的学生成了“没有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女孩”或者“没有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男孩”
他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
“我不会在付出同样多的努力了。既然你没有能力,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
(----1990年,这样的想法就在我自己的身上发生了!!!)
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的失败,相反可能只是去尝试修复自己的自尊。
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
“思维模式改变了努力的意义”
【成长性思维模式者】
即使天才也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成功。
有天赋有什么了不起的?
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努力才能激发你的能力,让你去的最终的成就。
【固定性思维模式者】
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到底是不是个好故事?)
“如果你不幸成为弱小的动物----如果你缺乏天赋,你不一定会成为完全的失败者。你还可以埋头苦干,待人亲切,性情可爱,甚至会取得成功”
“但是,谢谢,我还是选择天赋吧。”
“如果你需要为某事付出努力,那么你肯定不擅长做这件事。”
“对真正的天才来说,任何事情都易如反掌。”
“相比通过后天努力达到的成就,我们更看重天生的、无需努力就能取得的成就。”
“我们赋予英雄们非凡的能力,这些能力必然让他们变得伟大。”
“努力是有缺陷和不足的人需要做的。”
“如果完美无缺是你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你被外界认为是天才、人才或者具有某些才能,那么你会损失很多东西。努力会贬低你的价值。”
笔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