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典到万神殿

这段时间里,我静下来审视了一下之前所有的更新。我发现我好像忽视了什么,仔细想来我们从第一期节目伊凡雷帝杀子,到上一期的文艺复兴。一路走来还想从来没提到过建筑。所以我决定这一次的更新我们来聊一聊西方各时期的建筑。

巴特农神庙


那么,从哪里开始呢?诚然,我作为一个东方人,对西方建筑的接触机会应该远远少于东方建筑。但其实这种接触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请不要感到诧异,我想在这一点上大家其实都差不多,而且这种接触甚至无关于专业学习,只不过你自己可能注意不到。以我个人而言,第一次引起我注意的西方建筑是下面这座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和很多80后一样,第一次见到它时我还没上小学。说到这里不要疑惑,我在17岁之前从来没离开过我们神圣的共和国国土。那时的我是在动画片圣斗士黄道十二宫里面见到它的。年幼的我很喜欢这座建筑的外观,记得当时我很疑惑,这房子怎么有这么多柱子。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座神庙。这座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巅峰之作。这座神殿是为了纪念希腊人打败波斯入侵者而建立的,从公元前447年开始兴建,公元前447年是个什么概念呢?以我国来说应该是南北朝时期,也就在这座神庙动工前的几年,北魏灭亡北凉,统一中国北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北朝。所以这座神殿就是在这个时期破土动工的,9年后大庙封顶,又用6年之后各项雕刻也告完成。大殿内存放、准确的说是供奉着我们在“美术史折射下的女性”一起中谈过的那位男性化的女神雅典娜的雕像。至于她怎么男性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过往内容中寻找一下,我个人认为那还是我做的不错的一期节目。

菲迪亚斯的雅典娜


另外关于里面的雅典娜雕像我要多说两句,真正供奉在神殿内部的雕像并不是图片中的这尊大理石雕,而是一件高13米的木雕。周身镶嵌了象牙、黄金和宝石,图片中的这尊复制品只有105厘米,目前藏于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虽然个头只有不到原作的十分之一大小,但依然可以看得出雕塑的精美和生动。另外,如果你听了之前的节目“胜利女神尼开”的话你可以注意一下女神雅典娜的手。在她手中的带有翅膀的雕像正式尼开。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雕像左手扶着一面盾牌,这盾牌大有文章。盾牌内侧雕刻有希腊众神与泰坦巨人作战的浮雕,而外侧则雕刻有希腊人与阿玛戎作战的场景。这两场战斗一场是众神之间为了争夺统治权所爆发的战争,而另一场则是人间的战火。虽然这件作品在神格上和萨莫色雷斯的尼开有所不同,但作用还是有相似之处的。这尊神像是雅典国家威力的象征,此外这件作品在当时还有一个手持长矛的版本被摆放在雅典卫城的广场上,像高9米,在海上就可以看到闪闪发光的矛尖。直至1687年被拜占庭帝国入侵时,雅典那时的神像和神殿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罗马人用刀刮掉了女神身上的黄金和宝石,这雕像是木制的被损坏的根本无法修复。而神殿的柱子也是东倒西歪。

总的来看,整座巴特农神庙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你可以理解成半个足球场的大小。整体建筑比例为19:31符合希腊人对于黄金分割的规则。在这里我并不想像教科书式介绍这座建筑,因为如果你没有去过那里很难通过语言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所以今天对于这座圣殿我只提出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个是柱子,另一个是它三角形的门楣。先说说柱子,这座神殿一共用了46根34英尺高的大理石柱子。这里重点要说的是柱子的样式。说到这有朋友可能会有疑问,柱子就是柱子,还能有什么样式?无非是粗点细点、长点短点的问题。但希腊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对于柱子的使用和造型非常讲究。希腊古典建筑常用的有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叫做多立克式石柱(公元前7世纪)。另外2种柱式是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式。这东西说不清楚,各位听众朋友可以看看下面的图。(语音公众号二维码后附)

各位在图片里所看到的巴特农神庙上的柱子则属于上述三中的第一种,多立克式。这种柱形起源古老,造型简洁。从整体上看神庙东西两面是8根柱子,南北两侧则是17根。自此之后古希腊的柱子随着建筑的发展衍生了很多版本。比如第二种,柱子顶端像一个摊开的卷轴,这种叫做爱奥尼克式。而后来发展出的更为华丽和复杂的第三种叫做科林斯式。我么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

科林斯式


此外,之后还有将爱奥尼克式的卷轴状装饰和科林斯式的雕花组合在一起的风格,叫做混合式。这些柱头的风格对于后世的建筑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这里我们还是举例说明,下面这个建筑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罗马的环形斗兽场,它的准确名字叫做克洛西姆竞技场。

科洛西姆竞技场


自从公元1世纪希腊被罗马征服,但在精神上罗马被希腊人所征服。他们沿用了希腊几乎所有的神祗和信仰,罗马人是希腊文明的狂热崇拜者。他们将希腊的美术水平推向了新的高潮,洛克西姆竞技场就是其中之一。

剖面图

我特地找了一张剖面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的看到竞技场的结构分为四层。请注意这四层的柱子。拱门旁边的立柱采用了三种古典柱式,从下到上采用了由重到轻的演变,底层是古老的、庄严的多利克柱式,也就是巴特农神庙用的这种。接着是优雅的爱奥尼克式,第三层是轻灵的科林斯式,这些希腊柱式既是建筑结构的核心,又丰富了建筑的装饰效果。此外在建筑材料上更是使用了混凝土等新材料。这里我解释一下,这里的混凝土可不是我们今天在工地看到的滑模浇灌用的水泥。这是一种将火山灰和黄土按比例混合而成的材料。

微信扫码可关注可收听完整语音版及过往内容

公众号

另外一个就是门楣,巴特农神庙的门楣是三角形的,这是一个经典设计。后世的很多建筑都沿用了这种设计,比如下面这座万神殿。在这里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和巴特农神庙一般不二的三角形门楣,已经下面的连数量都一样的8根石柱,唯一有所区别的就是这些柱子的风格并不是多立克式而是换成了科林斯式的。

万神殿

万神殿,又译潘提翁神殿,是至今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是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其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这个奥古斯都听起来各位可能有点陌生,他还有一个名字大家应该比较熟悉,那就是屋大维。下面附上一张奥古斯都的照片,学过美术的孩子们对他都不陌生。

奥古斯都

画班里老师们叫他罗马青年。在这顺便说一句,新中国建立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处于被封锁的状态,所以就给不少石膏像起了本土名字,不少让人啼笑皆非,这个罗马青年就是其中还算过得去的名字。所以请大家再看到这个雕塑时一定记住,这真不是什么青年,他是罗马皇帝。他称帝时就已经36岁了,这塑像诞生时怎么也得四十岁了。当然,你要说今天人均寿命长了45岁都算青年就当我没说过这些话好了。说到这如果还是对这个皇帝没概念,我推荐看看泰勒主演的埃及艳后补一下,我个人很喜欢那部片子,咳咳...跑题了。

总之这座神殿的用途和巴特农神庙差不多,只不过巴特农神庙供奉的是雅典娜,而万神殿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这座神殿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就长眠于这所圣殿之中。但和巴特农神庙不同的是,这座建筑在三角形门楣的后面是一个大大的穹顶。客观的说罗马人不只继承了希腊人的美术技巧,就像希腊人在埃及和两河文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样,罗马人也做出了突破。和巴特农圣庙单一的石质材料不同,万神殿是使用复合材料建造的。建筑基础、墙和穹顶都是用火山灰回合的混凝土建造而成,非常牢固。万神殿的底平面直径也为43.4米,与高度相等,使得内部空间非常完整紧凑。万神殿下半部为空心圆柱形,从高度一半的地方开始,上半部为半球形的穹顶。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此巨大的穹顶在当时来说称重成为了主要问题。为了减轻重量,万神殿穹顶内壁被整齐划分为5排(每排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凿凹陷,不仅使墙厚的递减更为合理,也增加了万神殿内部的美观性。我在下边附上了一幅内部景观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万神殿内部

另外,整个建筑在称重设计上能够充分考量了圆周率的力学分布。下面是这个万神殿的内部剖面图。我们清楚地看到整个建筑内空间成圆形,即便如此采用了合理的建筑结构和镂空的穹顶减轻重量,拱顶向下和向外的推力还是巨大的。

万神殿剖面图

所以万神殿的墙体非常厚重,墙的基础部分底部宽7.3米,墙和穹顶底部厚达6米,穹顶顶部厚1.5米。这也就使得整个建筑的采光问题明显,但设计者却在圣殿的穹顶开了一个巨大的开口。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采光不足的问题,更成为了整所建筑的神来之笔。当你走入万神殿会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光线已接近舞台光源的效果照射在不同的位置,仿佛神灵就在那里。

下面是喜马拉雅的链接:

https://www.ximalaya.com/zhubo/74448311/

Ps.有问题可以留言或是给我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雅典到万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