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昨天语文课上的“余波”依旧在我脑海中震荡,久久挥之不去。是孩子们终于学会了“思考”的欣慰;终于学会了有理有据地回答问题的欣喜,更是他们突然有了探索欲望的感动。

    课上  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的第三自然段,林智杰不经意的一个问题突然刺激到我,瞬间我捕捉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他问:“老师,登斯楼也”的主语是什么?“好!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们的时候,他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请说出你的理由。”一个孩子站起来:“我觉得是滕子京吧。”“为什么呢?”我笑着问。“因为他被贬谪了,所以心情不好!”我赞同地点了点头:“大家同意吗?”教室里沉默了。显然他们是同意的。这就暴露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孩子们看问题太片面。我适时点拨:“第四段还有其喜洋洋者矣!”怎么理解?“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商旅吧?”我看着她笑,她明白我在等理由。“因为……因为……”吞吞吐吐,因为她也不知道。(呵呵)这时有孩子小声说:“商旅不行。”“商旅不行,是因为阴风怒号。”又有人纠正。

“老师,我觉得应该是迁客骚人。因为第二段写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有何不同?”我追问。“见物而喜,见物而悲!”“漂亮!”我情不自禁地赞叹。二段与三、四段构成了总分的关系。

“这就是会读书。”我看着回答问题的高梓轩,她也笑了,笑得那么自豪。

“老师,我觉得三四段还是对比。”

“老师,我觉得滕子京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老师,我觉得滕子京政绩卓著。”

    看着热闹的课堂,听着他们滔滔不绝的发言,我五味杂陈,瞬间知道他们长大了,有了想要学习的欲望了。

    一个问题,激起了千层涟漪。顺势整篇课文的内在关系立刻梳理清晰。看着因为答对问题而兴奋不已的张张笑脸,教室里的炎热早被我们遗忘得无影无踪了。一堂课就这么快地结束了。

“你们想知道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吗?回去查查资料,下节课继续讲给我听。”

    下课了,教室里反而安静了许多。该看书的看书,该讨论问题的讨论问题。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我很享受这份静默,在静默中,我回忆着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在静默中我期盼着他们美好的未来,在静默中更有我悲喜交加的默默付出。

  我知道两年的时光已匆匆逝去,余下的一年有太多的不舍和珍惜。我不喜欢留恋,因为那是镜中花,水中月。相反我更喜欢留住。留住当下他们奋斗的每一个身影。也许他们距离我“应该”的样子还很遥远,但我深深地感到他们在进步。进步,我就知足了。两年的时间我学会了“淡定”。曾经心里就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希望——失望——绝望——无望。“无望”不是没有希望,而是没有功利性地盼望。当你播种的时候,你就期许收获,这样也许你会很失望;当你播种的时候,很享受劳动的过程,而不在意结果,也许你会很惊喜!两年的陪伴,他们懂得老师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思考,喜欢探索,喜欢自律,喜欢奋斗。这些种子已经深深植根在他们心里,开花是早晚的事。有时候也许我们太急了,可是急也急不来的。静待花开就是莫问收获,只知耕耘。“静待花开”不能束手无策,不能消极等待。只要你肯做,认真做,用心做,坚持做,花一定开!

    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就撬动了全班的智慧。这是一个惊喜,更是一个巨大的付出。我写这篇随感的目的就是想告诉看到这篇随感的人:灵感来自知识的积累,灵感来自对知识的关注,灵感来自求知的态度,灵感更来自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钟爱。

    如果我不想讲好课,我就捉不到这份灵感;如果我不想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就捉不到这份灵感,如果我不是对《岳阳楼记》爱的深沉,我就捉不到这份灵感;如果我不是有心人,我就永远不会记录这份灵感。

    同学们,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你不用脑用心,你永远捕捉不到知识的灵感。与其疲惫不堪地上一天补课班,不如睡足觉,去运动,用心思考,高效梳理知识呢。

    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好的生活方式才是撬动你知识大门的支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